第29章 學雷鋒日(2)(3 / 3)

當周總理與劇組合影時,他把演童年雷鋒的小演員拉到自己身邊,親切地問:“多大啦?”

“7歲。”孩子多少有些怯生生地回答。

“叫什麼名字啊?”

“蘇貴。”

“家在哪裏呀?”

孩子張張嘴沒出聲兒。

“他是從孤兒院借來的孤兒!”旁邊有人說。

一生都沒有自己親生兒女的周總理聽了這話,立刻表情深沉了,他彎下腰去把蘇貴抱了起來,特地糾正說:“在我們國家裏,沒有孤兒喲!”

敬愛的周總理為雷鋒兩次題詞,倡導用文藝形式宣傳雷鋒,又親自單獨參觀雷鋒事跡展覽,率先觀看話劇《雷鋒》,反映出總理躬逢其事的偉人風格,對雷鋒這個普通士兵的特殊感情。

7月31日,抗敵話劇團接到通知,第二天,也就是八一建軍節,話劇《雷鋒》要進中南海懷仁堂演出。這肯定是演給中央首長看。大家都明白這次演出的意義,都在紛紛猜測毛主席會不會來看。這種期待氣氛,一直籠罩著整個演出前的劇組。8月1日下午,《雷鋒》劇組早早地來到了懷仁堂,充分做好了一切演出準備。每個人都待在自己的崗位上,靜候著開場的時刻。編劇靳洪和王德英不再像過去演出那樣給演員提詞兒,而是坐在禮堂一側的燈光室裏,通過玻璃窗記錄可能出現的毛主席看戲時的反應,以便修改劇本時參考。

首長們一個接一個地步入禮堂,找個位子坐下來。禮堂越來越滿,時間都快到了,還不見毛主席的影子。每個人的心幾乎都提到了嗓子眼兒,祈盼著毛主席能來。7點30分,開演的時刻到了,毛主席還沒來,大家以為沒希望了。突然,外麵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隻見毛主席身穿銀灰色中山裝,微笑地向大家致意,大步進了禮堂,他走到第五排中間左數第四個位子前坐下。演出的鈴聲同時響了起來,禮堂內燈光一暗,頓時鴉雀無聲。

《雷鋒》這個劇是輕喜劇風格。整個演出過程中,毛主席一直看得津津有味,有40多次跟全場觀眾一起笑了。不在台上的演員都擠到燈光室的玻璃窗前看毛主席,中南海裏負責保衛的同誌不但不阻攔,反而親切地盡量滿足每個人的願望,使大家喜出望外。

演出結束時,天幕上出現毛主席“向雷鋒同誌學習”的題詞,毛主席和全場群眾起立鼓掌。毛主席當即表態,說:“這個戲我基本肯定!”晚10點整,毛主席、周總理、陳毅、羅瑞卿、薄一波、李先念、譚震林、周揚等領導同誌走上舞台,與劇組的全體演職人員合影留念。

能在這麼近的距離看到偉大領袖毛主席,並且能跟毛主席站在一塊兒合影,可把大家高興壞了。大家鼓著掌,臉上洋溢著笑容,竭力站得離毛主席更近些。合完影,毛主席和周圍的每一個人都握了手,他那明亮的眸子認真地注視著對方,像是要印在他的心裏。

雷鋒的扮演者張玉敏格外激動。他說:“雷鋒曾三次在日記裏寫到他夢見毛主席的情景。這一點我比雷鋒幸福,因為雷鋒的夢在我這裏變成了現實。”

據說,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毛主席第一次觀看話劇,也是唯一的一次。

從此,每年的3月5日,是中國老百姓約定俗成的學雷鋒日。這一天,“學雷鋒,做好事”,蔚為風尚,沿襲至今,成為大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學雷鋒,做好事”的新風,從中華大地吹向世界各地,得到不同膚色人們的讚賞。“學雷鋒,做好事”也融入了漢語詞彙,成為華人的口頭禪,也成了提供無償服務、誌願服務的代名詞。

雷鋒出現了,就永遠活在人間,沒有死,也不會老。他留給我們的印象,永遠是那張朝氣蓬勃、充滿青春活力的臉。

馬克思說:“曆史認為那些專為公共謀福利從而自己也高尚起來的人物是偉大的。”雷鋒就是這樣平凡而偉大的人物。

(陳廣生同誌為本書提供大量協助,特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