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艱難的伐俄之戰(1 / 3)

從偉大崇高到荒謬可笑,其間隻相差一步。

——拿破侖

(一)

自從1807年法俄兩國簽訂提爾西特條約之後,兩國之間度過了幾年安寧的時日。但是,兩國都很清楚,法俄之間由來已久的矛盾並未消失,衝突最終不可避免。尤其是拿破侖,在英國這個敵人日漸強大起來後,他知道隻有把俄國首先踩在自己的腳下,他征服歐洲的計劃才能實現。因此從1810年起,拿破侖就曾閱讀了大量關於俄國的曆史文獻和軍事資料。他要先熟悉這個國家,然後有備而戰,戰而勝之。

兩國矛盾的再次激發,首先起源於如何對待土耳其的問題上。拿破侖曾答應將摩爾維亞和瓦拉幾亞給俄國,但不久他就反悔了。

1811年,俄國對土耳其開戰,節節獲勝。戰敗的土耳其隻得向俄國投降,割讓了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可就這時,拿破侖派密使前往奧地利,煽動奧皇對塞爾維亞出兵,並表示法國不會給俄國任何援助。土耳其獲悉後,對俄態度馬上轉變,取消了割地求和的計劃。

沙皇對土耳其的態度非常憤怒,但對拿破侖的出爾反爾更加痛恨;同樣,拿破侖也不能容忍沙俄占領土耳其的野心。

在軍事方麵,沙皇對法國遲遲不從普魯士撤兵也感到不滿,因此一再要求拿破侖撤出普魯士境內的法國軍隊,拿破侖對此充耳不聞。

1810年10月31日,沙皇頒布赦令,再次向英國開放俄國港口。這種赦令無疑是向拿破侖的公然挑戰,拿破侖苦心經營的封鎖體係無法再發揮其巨大威力了。當初拿破侖選擇俄國作為盟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沙俄能有效地對英國實行大陸封鎖;現在,沙俄解除這種封鎖,顯然是在向拿破侖示威。

拿破侖隨即致函亞曆山大一世,要求沙皇不要讓英國船隻進入俄國港口,但沙皇將拿破侖的信件扔在一旁,接受大批英國船隻入港。這些英國貨船從俄國流入奧地利、德意誌、波蘭和歐洲大陸,致使拿破侖的大陸封鎖形如虛設。

1811年1月,俄國又實行了新稅率,大大提高了法國輸往俄國商品的進口稅。

拿破侖對沙皇的這些行為大為惱怒,他決定給沙俄一點顏色看看。

對俄戰爭爆發之前,拿破侖決定先著手處理一下與歐洲各國的外交事務,盡量拉攏這些歐洲附庸國占到與法國同一陣線上來。

由於迎娶了奧地利公主,拿破侖不擔心奧地利的態度。雖然法國與奧地利並沒有簽訂條約確定盟友關係,但因為聯姻,二者已成為必然的盟友。拿破侖擔心的是普魯士。

在拿破侖對普魯士進行種種外交威脅後,普魯士國王表示願意支援法國。1812年2月,拿破侖與普魯士簽訂了同盟條約,規定:普魯士將派出2萬軍隊協助法國攻打俄國,同時還為法軍提供大量的食物補給。

為了讓沙俄見識一下法國的雄厚實力,同時也為了爭取歐洲各附庸國的支持,拿破侖將同盟者和附庸國統統召集到德累斯頓,世界最後一次見識了拿破侖統治下帝國的威嚴景象。

1812年春末,歐洲各附庸國基本都順從了拿破侖的意願,準備對俄作戰。同時,奧皇也與拿破侖簽訂了正式的同盟條約,允諾出兵3萬參加對俄作戰,掩護法軍的側翼。

與此同時,俄國也在積極尋找盟友。但此時沒有被拿破侖控製的國家已經很少了,盡管如此,沙俄還是找到了瑞典與土耳其。這兩個國家的位置對俄國來說都很重要,都是俄國的近鄰。

其實,拿破侖當時也有意與這兩個國家結盟。當時,瑞典掌握實權的是王儲貝爾納多特,也就是拿破侖的初戀女友黛絲蕾的丈夫。但貝爾納多特向拿破侖提出,如果拿破侖能夠幫助斯德哥爾摩獲得挪威,他就同意幫助法國攻打俄國。拿破侖拒絕了這一交換條件,因為挪威是法國盟國丹麥的屬國,他不願讓瑞典吞並挪威。

就在這時,俄國向瑞典表示願意幫助瑞典吞並挪威。於是在1812年4月5日,俄國和瑞典簽訂同盟條約。

法國也想拉攏土耳其,但俄國在1812年初打敗土耳其後,主動與土耳其議和;再加上英國在其中作梗,結果土耳其最終選擇與俄國結盟。

(二)

雖然在爭取瑞典和土耳其的外交中拿破侖敗於亞曆山大之手,但他並不灰心。現在,拿破侖已經集結了50萬大軍,比以前各次戰役中的兵力都要多許多倍,他相信這50萬大軍一定能夠打敗那個曾被他痛擊過幾次的沙皇俄國。

當有人以遠離法國以及惡劣的天氣為由勸說拿破侖放棄這次軍事冒險時,拿破侖不以為然地說:

“再過3年,我就要成為全世界的主人。”

1812年5月9日早晨,拿破侖與皇後路易斯離開巴黎,直赴前線。此時,拿破侖的大軍已分幾路經過德意誌各國向波蘭前進,並逐漸向維斯瓦河和涅曼河集中。

5月16日,拿破侖日在德累斯頓設立了大本營。其後兩周,他開始調兵遣將,將大軍團部署在維斯瓦河一線。至此,拿破侖已集結了歐洲曆史上最強大的兵力,總計達51萬人:其中有20萬法軍,14.7萬德意誌軍隊,8萬意大利軍,6萬波蘭軍。

對於與俄國的這場戰役,拿破侖心中已有計劃。考慮到到俄國本土作戰遙遠,以及俄國的氣候等不利因素,他決定速戰速決。

1812年6月22日,法國大軍到達涅曼河邊。此時,俄國已有3支部隊在涅曼河前線了,第一支是15萬人的第一方麵軍,由巴克萊統帥,準備對法主力部隊作戰;第二支是由巴格拉季昂統帥的第二方麵軍,共5萬人;第三支是由普拉托付統帥的8000名薩克騎兵。

6月23日,天剛放亮,拿破侖就策馬來到涅曼河邊偵查,選擇渡河地點。直到傍晚才偵查完畢,拿破侖準備返回營地。就在經過一片麥田時,一隻野兔突然從他的馬蹄間竄出,戰馬受驚,四蹄騰空,將拿破侖摔下馬來。幸好土地鬆軟,拿破侖隻是臀部稍微受傷。

拿破侖向部將們抱怨這場驚險,頗為迷信的貝爾蒂埃元帥建議說:

“我們最好不要渡過涅曼河,剛才摔的一跤可不是個好兆頭。”

拿破侖默不作聲,但隨即便表現出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不過看得出,他是在極力驅除大家臉上的不安神情。

6月24日,法軍在涅曼河上架設了浮橋,拿破侖率先鋒部隊渡河去了。同時他下達命令,要求全軍快速前進,這一命令令主力部隊脫離了軍需供應部隊。

6月28日,拿破侖到達俄國要塞立陶宛和維爾納,但這兩個要塞已被俄軍付之一炬,成為空無一物的城堡。俄軍拒絕與法軍交戰,他們是想利用俄國廣袤的疆土與法軍展開遊擊戰,削弱法軍薄弱的後勤與後方的聯絡。

俄軍的戰術很快就有了效果,拿破侖在維爾納就接到了一個壞消息:由於勞頓、缺乏糧草及夜裏的嚴寒,1萬匹軍馬死在行軍的路上。同樣由於嚴寒和疲勞,許多年輕的士兵也倒在了行軍途中。拿破侖開始意識到這次遠征的艱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