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風物派

最哈趣

鞭炮

還記得鞭炮有一個別名叫什麼嗎?對,叫爆竹。實話跟你說,在南宋之前,人們過年晚上放的“爆竹”都是名副其實的——就是把真正的竹筒扔進火裏,燒得劈裏啪啦響!越粗、越幹燥的竹筒,被燒之後發出的爆裂聲也就越響。因此,古人所說的“爆竹聲聲辭舊歲”,這裏的“爆竹”都是真竹子,跟火藥一點兒關係都沒有。哼哼,下次再看曆史電視劇的時候,要是發現有唐朝人、漢朝人在大放鞭炮,你就可以好好地笑話笑話導演、編劇的無知啦!

直到北宋末年,才有人開始將火藥裝進竹筒裏,以製造威力更大、聲音更響的爆炸效果。那就是最原始的鞭炮。由於竹子被火藥炸裂後,竹片紛飛,特別危險,所以後來人們又改用厚厚的紙筒來裝火藥,再安上引信,慢慢地,就變成我們今天所見的鞭炮了。

在所有春節習俗中,放鞭炮是最讓人糾結的了:放吧,有一定的危險性,每年因鞭炮造成的火災和受傷事件都不少;不放吧,大年三十晚上安安靜靜,一點兒都不像過年嘛!真是左右為難!尤其是在城市裏,樓房密集,很難找到那麼大一片空地來安全地燃放鞭炮。而火藥燃燒之後產生的煙塵對空氣也有嚴重的汙染。因此,雖然大部分人仍然覺得放鞭炮才有喜慶的氣氛,但為了安全和環保,選擇不放鞭炮的人也越來越多。搞不好哪一天,鞭炮就會變成真正的“文物”。到那時,就該輪到你給你的孫子、孫女講講“過去,有一種東西叫做鞭炮”的故事了。

春聯

去年我們在1期的《百科探秘》裏提到過,最早的春聯是刻在桃木板上的,叫做“桃符”。隨著曆史的發展,漸漸變成寫在紅紙上的對聯。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對春聯特別感興趣,幹脆頒布了一個命令,無論大臣、官員還是普通的老百姓,每家在除夕前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到了春節那天,他會親自微服出巡,挨門挨戶去觀賞。要是皇帝覺得你的春聯寫得好也就罷了,要是覺得你寫得不好,那麼可就要……這下,看你還敢不好好學語文?

不過,對成天吟詩作賦的文人來說,題一副對聯根本不在話下。寫春聯就成為了他們之間的一件樂趣。如果你實在怕自己家的春聯寫不好,花錢請他們給寫一副也是個解決的辦法(春聯也作弊?暈啊)。其實,在沒有皇帝檢查的情況下,寫春聯不但可以展示文采,還是一個練習書法的好機會。如今市場上設計精美的春聯雖然琳琅滿目,但仍然有很多人把寫春聯當成自己的一項愛好,用自己寫的春聯饋(kuì)贈親友。嗯,就像自己做的賀年卡一樣,禮輕情義重呀!

門神

古代的一個“桃符”變成了兩樣東西,一件是春聯,另一件就是門神。過去中國人房屋的門都是分左右兩扇,門神正好一扇一個,對稱著貼在門上。現在城裏都是一扇防盜門,這個門神貼上去可就有點別扭了。於是,門神逐漸變成了一種民俗藝術品,隻具有收藏和觀賞的價值。

說起門神的“人選”,倒是很有趣的:最開始,擔當這個職責的是鬱壘(lǜ)、神荼(tú)兩兄弟。相傳他們住在桃都山的桃樹下,手中拿著葦草編成的繩索,專門捉拿危害人間的鬼怪。把他們往門上一貼,鬼怪自然就不敢進門了。後來到了唐代,鍾馗(kuí)捉鬼的故事開始流行,於是又有人將鍾馗畫成門神。再後來,各種民間傳說、曆史故事中的武將和英雄都成了門神的“候選人”。不同地區的人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將自己擁戴、喜愛的英雄畫成門神。就這樣,被“封為”門神的名人有:《三國演義》裏的關羽和張飛、趙雲和馬超,《隋唐演義》裏的大將秦瓊和尉(yù)遲恭,《東周列國》故事裏的孫臏(bìn)和龐涓,《楊家將》故事裏的孟良和焦讚,《水滸傳》裏的梁山好漢呂方和郭盛,甚至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唉,真是“亂點門神譜”啦!

壓歲錢

咳咳,一說這個話題,有些小朋友就偷著樂了。不過,如果過年時長輩發給你的是“原裝”壓歲錢,你八成就樂不出啦:根據古代的傳說,年三十晚上會有一種名叫“祟(suì)”的鬼怪出來,傷害小孩子。所以,家裏的大人都要用紅繩串了銅錢,放在孩子的枕頭下。“祟”一見銅錢發出的光,就會被嚇跑。這才是“壓歲錢”的真正用途。即使到了使用紙幣的民國時期,仍然有人專門製作一些小銅錢,用紅繩串起,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這種“壓歲錢”雖然不能當真錢花,但確實延續了人們祈求消災避邪的傳統。可要是現在拿這個來代替真錢作為“壓歲錢”的話,恐怕好多小朋友就要抗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