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說你感到的,做你想到的吧!如果我知道今天是我最後一次看你入睡,我會熱烈地擁抱你,祈求上帝守護你的靈魂。如果我知道這是最後一次看你離開家門,我會給你一個擁抱一個吻,然後重新叫住你,再度擁抱親吻。如果我知道這是最後一次聽到你的聲音,我會錄下你的每個字句,以便可以一遍又一遍永無窮盡地傾聽。如果我知道這是看到你的最後幾分鍾,我會說“我愛你”,而不是傻傻地以為你早已知道。
永遠有一個明天,生活給我們另一個機會將事情做好,可是如果我搞錯了,今天就是我們所剩的全部,我會對你說我多麼愛你,我永遠不會忘記你。
明天從不向任何人作保證,無論青年或老人,今天可能就是你最後一次看到你所愛的人。因此,別再等待了,今天就開始!因為如果明天永遠不來,你也許會遺憾今天沒來得及微笑,擁抱,親吻,會遺憾自己忙碌得隻能把它們歸為一個最後的願望。保護周圍你愛的人吧,告訴他們你多麼需要他們。愛他們,善待他們,用些時間對他們說,“對不起”“原諒我”“勞駕”“謝謝”,以及你知道的所有愛的話語。
沒有人會因為你秘而不宣的思想而記住你。向上帝祈求力量和智慧來表達它們吧,向你的朋友證明,他們對你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古語雲:“心非靜不能明,性非靜不能養,靜字工夫大矣哉!”意思是:要認識自己,必須先靜下心來,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我們要洞察自己的內心,也要排除一切的幹擾和雜念,保持平和的心態,全情投入進去。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看清自己的內心,才能明白自己的心性和本質,才能順著自己的心性,謀取發展。
快節奏的生活、工作的壓力容易使人心態失衡,如果患得患失,不能以平和的心態去麵對無窮無盡的誘惑,就會感到心力交瘁或迷惘躁動。心能靜下來的人,才能夠在紛繁擾攘中關照自身,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
【北大心理課筆記】
隻有聆聽內心的聲音,達到身心合一的和諧境界,一個人才能以理性的態度追求更好的生存狀態,把命運的主動權緊緊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確立起一種正確的人生哲學,於每個人乃是生死攸關的需要。失去人生目標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趙鑫珊(畢業於北京大學德國文學語言係,文學家、作家、哲學家)
2007年12月,馬雲在演講中說:“我在香港碰到一個朋友,他跟我說‘馬雲,50歲以前掙的錢不算錢,50歲以後的成功才算成功’。現在,阿裏巴巴剛剛走過8年,我們走過的路可以和很多人探討,也許我們未必可以走得很遠,但是我們會全心全意走得更好,把互聯網這個創意,不僅帶給中國,也帶給全世界。最後,我想說,不管是誰,永遠不要忘記:你從哪裏來,到哪裏去,想做什麼,該做什麼。”
一個真正認識自己、相信自己的人就是主宰他的命運的上帝。他不需要去膜拜任何外在的力量,無須向任何人低頭,對於這樣的人來說,他的命運就藏在自己的心胸裏,而不是被別人的評論所掌控,更不會陷入權威的陰影中。
馮友蘭先生說:“要想知道將來應該做些什麼事,必須先問一問自己的興趣是在什麼地方。我們可以這樣說:一個人如果對某一件事感興趣,那麼那件事和他的性情一定是很相近的,也必是他想要的。”顯然,於馮老而言,他的成功便是源於知道了自己想要什麼,他也因此選擇了與性情相近的哲學作為其一生的方向。
美國有一句諺語說:“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時,整個世界將為之讓路。”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隻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對於個體而言,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是給自己的人生找一個落腳點。隻有找到落腳點,才算找到了根,找到了生命之舟的航向。
語言學家劉半農在新文化運動中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很大成績。然而他並沒有滿足於這些光環,他覺得作為一個北大教授,一定要在專業的學術上取得成就,才能配得上北大的榮譽。那時北大一些留學博士對劉半農的初中學曆表示異議,認為他資曆淺,且在一次關於編輯一本雜誌的編委會人選問題的討論會上直接提到了學曆問題。這樣的討論深深刺痛了劉半農敏感的心,於是,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到國外攻讀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