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做最真實的自我(1)(3 / 3)

1920年2月,劉半農在教育部派遣下,以北大教授的身份帶著妻女到歐洲學習。他打算用自己擅長的音韻學,選擇實驗語音學作為主攻方向。他們最先到了倫敦,然而戰後的倫敦物價一路猛漲,加上劉半農的夫人又生了龍鳳胎,經濟顯得很拮據。他從朋友那裏得知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書豐富,生活費用也比英國便宜,於是在1921年6月全家搬到法國,轉入巴黎大學學習。巴黎的消費水平雖然比倫敦低,但對於一個僅靠薪金養活五口人的家庭來說也很不容易。

即使這樣,劉半農依然沒有退縮,在夫人的支持下,他堅持著自己的學業。1921年9月,他寫成《創設中國語音學實驗室的計劃書》,寄送給當時的北大校長蔡元培。按北大規定,出國留學的人要寫日記,按月交給北大備查。但劉半農覺得寫日記太零散,因此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著書立說上。幾年時間,他著成《四聲實驗錄》《漢詩聲調實驗錄》《語音學綱要》等重要學術作品。

經過多年的刻苦攻讀,1925年3月17日,劉半農在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堂參加了國家博士考試。他的博士論文《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了“康士坦丁·伏爾內語言學專獎”。

1925年9月,博士畢業的劉半農回到祖國,重回北大擔任國文係教授、國學導師。他以“紮硬寨,打死仗”的精神繼續著他作為實驗語言學家的事業,把研究方向牢牢地定位在語音上麵,並在北大創立了我國第一個語音樂律實驗室,並開設了相關的課程,填補了我國在這方麵的空白。

劉半農不是一個單純爬格子的人,而是一個傑出的實驗語言學家。他對自己可以說是有著深入的了解,他知道自己擅長什麼,要在哪個方麵發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正如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每個人都要仔細觀察,哪條路是他的心拉著他走的路,然後全力以赴地去選擇這條路。”

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快速,我們自己也越來越浮躁。眾多的選擇讓人茫然無措,似乎總想尋找更好的,心總在天上飛著,不願意著陸。久了,心靈也會因為沒有一個落點而喪失依托,因恐懼而崩潰,就像眼睛因為沒有落點而失明一樣。

找一個落點給自己,去享受陽光,去關愛生命,這樣才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要知道,善待自己,其實也是一種美德。擁有這樣一種美德,可以讓我們更穩重、更堅實地麵對自己的人生,也更坦然、更達觀地麵對這個世界。

當然,詳細說明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確實讓人感到困難,但首先你需要做出改變。安於現狀不做任何改變是再容易不過的事情。你沒有去爭取能夠得到的,你沒有意識到機會就在身邊,直到它一次又一次從眼前溜走你才追悔莫及;你沒有珍惜現在擁有的,直到最後失去它。但你隻是在短時間內容易有失敗感,從長遠來看未必如此。

【北大心理課筆記】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能成為什麼樣的人。經常用這句話來鼓勵自己,直到它變成自己的一部分,成為一種習慣。可能有一天,我們會驚異地發現:原來真的可以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世界接受的是我們自己的看法

這個世界是給我們活動的大舞台,我們既上了台,便應該老著麵皮,拚著頭皮,大著膽子,幹將起來。那些縮進後台去靜坐的人都是懦夫,那些袖著雙手隻會看戲的人,也都是懦夫。這個世界豈是給我們靜坐旁觀的嗎?

——胡適(北京大學教授,學者、詩人、曆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