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做最真實的自我(2)(1 / 3)

沈從文曾在北京大學任教,他曾這樣自述自己的早年生活:“做過許多年補充兵,做過短期正兵,做過三年司書,以至當流氓。”人生處於這樣的狀態,我們一定很難想象他日後能成為著名的作家。但是,沈從文一直堅信能夠用筆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在他看來,他經曆的生活,不能影響他做自己,別人怎麼看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自己怎麼看自己。雖然路途坎坷,但是沈從文最終走上了自己一直向往的文學之路,也讓整個世界都接受了他對自己的評價:“我會成為一名作家。”

佛經上說:“魔鬼不在心外,魔鬼就在自己的心中。”所以,自己的敵人就在自己心裏,貪嗔癡疑慢、消極懈怠、憂愁煩惱,無一不是阻礙我們前進的心魔,能將其降伏的人,也隻有我們自己。

曾任北京大學教授的劉文典長期潛心研究《莊子》。1939年,他推出了10卷本的《莊子補正》,當時的泰山北鬥陳寅恪還為此書作序。此書一出便引起學術界的轟動,劉文典還被全國學術界尊為“莊子專家”。對此,劉文典頗感得意。在西南聯大時,曾有人向劉文典問起古今治莊子者的得失,他大發感慨,毫不掩飾地宣稱:“古今真懂莊子者,兩個半人而已。第一個是莊子本人,第二個就是我劉某人,另外半個嘛……還不曉得!”

除了《莊子》,講《紅樓夢》也堪稱一絕。有一次,鼎鼎大名的教授吳宓要講《紅樓夢》,劉文典知道後,也就近找了個教室,和吳宓對著講《紅樓夢》,公然唱起了對台戲。劉文典身著長衫,緩步走上講台;一個女生站在桌邊,用熱水瓶為他斟茶。他從容地飲盡一盞茶後,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開場白:“寧—吃—仙—桃—一口,不—吃—爛—杏—滿筐!仙桃隻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講《紅樓夢》嘛,凡是別人說過的,我都不講。凡是我講的,別人都沒有說過!今天給你們講4個字就夠了。”於是他拿起筆,轉身在旁邊架著的小黑板上寫下“蓼汀花滁”4個大字。他對於“蓼汀花滁”的解釋是:“元春省親遊大觀園時,看到一幅題字,笑道:‘花滁’二字便好,何必‘蓼汀’?花滁反切為薛,蓼汀反切為林,可見當時元春已屬意寶釵了……”

然而,吳宓對劉文典也很敬重,常把自己的詩作請他潤飾,還喜歡聽他的課。劉文典也不介意,他講課時喜歡閉目,講到自以為獨到之處時,會忽然抬頭看向坐在後排的吳宓,然後問:“雨僧(吳宓)兄以為如何?”每當這時,吳宓照例起來,恭恭敬敬一麵點頭一麵說:“高見甚是,高見甚是。”惹得學生們在底下竊笑。後來,吳宓在日記中寫道:“聽典講《紅樓夢》並答學生問。時大雨如注,擊屋頂錫鐵如雷聲。”可見,吳宓不得不佩服劉文典的講座魅力。

雖說劉文典有點近似狂傲,但他確實有深厚的學識做底氣,也正是他對自我的堅持與自信,贏得了師生的喜愛和敬重。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有著自己的作用和能力。

當我們對整個世界以及自己的生命進行審視,進行反思的時候,就會發現,我們可以不斷突破自己,能用另一種思維看待自己,用另一種眼光來看待世界,並最終影響到我們自身的行為,我們所獲得的將是一種新生,一個新世界。

也許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曆:遇到某一個人,而且一看就知道,自己不喜歡他,因為他長得很像曾經傷害了你的人。不管他們做了什麼,都隻是在加強我們對他們的這種錯誤評價。其實,真正地相處下來,你會發現,也許當初這個讓你一看就討厭的人,實際上也很可愛,最初對他的所有評價都隻是內心給自己的結論。

【北大心理課筆記】

我們的世界就是我們自己的看法,有什麼樣的自我就會有什麼樣的世界。各人有各人的世界,對事物的判斷就會取用不同的準繩。各人眼中的世界,因為各人不同的特質,就會產生各不相同的世界。

經過反省的人生才有意義

反思,總是在生活中遇到什麼困難,受到什麼阻礙,感到什麼痛苦,才會有的。如同一條河,在平坦的地區,它隻會慢慢地流下去。總是碰到了崖石或者暗礁,它才會激起浪花。或者遇到了狂風,它才能湧起波濤。

——馮友蘭(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哲學家)

孟子有這樣一句話:“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意思是說,稱完才知道輕重,量完才知道長短。世間萬物都是這樣,而心靈則更需要反複的衡量,這樣才能不斷地認識自己,改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