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成就大事的人,都是懂得反省的人:鄒忌在別人的一片讚揚聲中反省自己,從而認識到了齊國政治的弊端,采取措施加以改正,使得齊國“戰勝於朝廷”;唐太宗懂得反省自己,善於接納別人的意見,開創了貞觀之治。反觀那些不懂得反省的人,都有很悲慘的結局:西楚霸王剛愎自用,臨死的時候還在怪“時不利兮騅不逝”;崇禎皇帝不納忠言,國破之時也沒有反省自己的錯誤,高喊“群臣誤我”。
宋代大儒程頤在談及《論語》時曾說過一番話:“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隻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隻知一味讀書而不反躬自身、思考省察,知識再多也隻是個兩腳的書櫥。人生亦是如此,應懂得時時自我反省。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有則改之,才能精進,每過一天都有新的體悟,才不致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
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說:“反思,總是在生活中遇到什麼困難,受到什麼阻礙,感到什麼痛苦,才會有的。如同一條河,在平坦的地區,它隻會慢慢地流下去。總是碰到了崖石或者暗礁,它才會激起浪花。或者遇到了狂風,它才能湧起波濤。但並非所有的人,在麵對困難、阻礙和痛苦之時,都會做出相應的反思與自省,始終還是有一些執迷不悟者存在。”隻有經常反省的人,在生活中才能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從而不斷修複自我,提高自身的修養。
季羨林先生在一篇名為《反躬自省》的文章中提到,自省要從認識自我開始。他在剖析自己的時候說,自己並不是天才,也不是蠢材,資質中等,喜愛繪畫和音樂,但中學的時候,他的繪畫水平已落後其他同學,他曾深深地為此無奈。季先生覺得自己是個謹小慎微、性格內向之人。有自己的私心,也為別人著想。曾經犯過錯誤,傷害過一些人。但在大是大非麵前,會挺身而出,不計較個人利害。
反思令人知得失,曉進退,不必總是馬不停蹄地奔跑,偶爾停下來想一想你的人生、生活,或許這樣更能讓你明白生活的真諦。所以,人們常用自省這個詞來警示自己提醒他人,但是對“省”的真正含義或許不會全然知曉。省有兩解:一解為省悟,一解為反省。先有省悟後有反省。省悟是自我認知的過程,反省則為自我檢查之意。時時反省才能讓自己不斷清醒,照見心靈上的玷汙,照亮前進的路途。
晚清名臣曾國藩一生都在反省自己。他留下的百萬字的日記裏,大多數都是對自己行為的反省。
初到京師為官的曾國藩耽於應酬交際,而忽略了學習,於是,曾國藩在日記裏痛批自己的行為,並決定謝絕應酬,減少交遊。曾國藩年輕得誌,因而高傲,喜歡與人爭論,結果經常使得朋友之間不歡而散。於是曾國藩也在日記裏反省這樣的行為。
創辦團練的時候曾國藩一時急功近利,伸手向朝廷要官,結果被雪藏了起來。這讓曾國藩後悔不已,在他的日記裏也有這方麵的自我反省。曾國藩幾乎每天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這使得他不斷改過遷善,優化自己的行為,在官場中也越來越順暢,終成一代中興之臣。
反省是砥礪自己的最好磨石,是自我認識水平進步的動力。反省可以對自我的言行進行客觀的評價,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問題,修正偏離的行走航線。
經常有人說:“不能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因為我們被絆倒之後,往往是立刻起身就離開了,根本沒有看到底是什麼把自己絆倒了。等到下一次遇到的時候,照舊還是要被絆倒。所以,當我們做錯了某件事,或者某一件事情失敗的時候,一定要認真反省,認真總結,爭取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時時自省,才能時時清醒。將自己置於被告席上,然後以旁觀者的身份揭開心靈的“麵紗”,直視最深層的問題。這是一個自我解剖的痛苦過程,卻也是成長必經的過程。讓自己做一棵自省的樹,及時扔掉有問題的枝葉,才能不斷地向上生長。
【北大心理課筆記】
真正懂得反省的人,經過它的蕩滌,能讓俗世紛紛擾擾的塵埃從心中流走,從而活得更快樂,更有價值,給自己一個美好的人生。
自有仙才自不知
你有才沒有才,現在還不曉得,到時自能表現出來,所謂“自有仙才自不知”,或許你大器晚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