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做最真實的自我(2)(3 / 3)

——馮友蘭(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哲學家)

馮友蘭先生認為:要成大學問家,必須有天資,即仙才。不過不要灰心,以為自己沒有才,便不努力。你有才沒有才,現在還不曉得,到時自能表現出來,所謂“自有仙才自不知”。

馮友蘭先生在哲學領域無疑是有天資的,然而,這一天資並非在其一出生之時便已被發掘出來,而是在一步步的學習過程中才得以顯現的。故而,不要以沒有天資為借口,為自己的懶惰與懦弱脫罪,因為人對自己的認識從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更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而隻有真正認識自我、發現自我,才有可能超越自我。

認識真實的自己,是人生必修的功課,而且是一生的功課。每一個人生體驗,不管是順境或逆境,都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慢慢地就知道哪些東西是真實的,哪些是表象;哪些要保留,哪些該放棄。當我們很清晰地了解人生目的何在,我們才能夠自主地活著,實踐生命的自由。

北大著名的美學教授朱光潛先生曾講過聞一多的故事:

聞一多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到清華大學執教前,在與人交往方麵曾走過彎路,受過挫折。聞一多1925年5月回國,暑假後就到北京就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他開始時熱情極高,全力以赴地工作。但由於他隻有詩人的熱情,沒有行政工作者的練達,很快就遭到了中傷和誹謗。他於是“憤而南歸”,連衣物、書籍都沒有帶走。

1927年秋,“第四中山大學”成立時,聘他去擔任外文係主任。但他還是不能適應環境,不久又離開了。他在一首詩裏寫道:

我掛著一麵豹皮的大鼓,

我敲著它遊遍了一個世界,

……

我戰著風濤,

日暮歸來,

誰是我的家。

1932年秋,聞一多應清華之聘,任中文係教授。這時他覺得比較痛苦。他在給朋友的信裏說:“我現在最痛苦的是發現了自己的缺陷,一種最根本的缺陷——不能適應環境……”1933年春,應屆畢業年級請他為紀念冊題詞,他竟以《敗》為題,信筆揮就了一篇文字。

隨後,總結過去“敗”的經驗教訓和任教的需要,聞一多決心改走一條學者的道路,他把它叫作“向內走的道路”。他擬訂了一個龐大的研究古典文學的計劃,決心在這方麵有一番作為和突破,他說:“……向外發展的路既走不通,我就不能不轉向內走。”於是,他在教學之餘,便把自己關在書齋裏完成他那龐大的計劃,過起“隱士”的生活來。

聞一多先生做到了認識自己,所以才超越了自己,有幸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歸宿,走了一條“向內走的道路”,過著適合自己的生活。其實,每個人的天賦也是不同的,你也許在某個方麵表現突出,而其他方麵則可能有所欠缺。所以,認識自己,發現“仙才”,便成了至關重要的一步。雖然“認識自己”距離“有所成就”還有很長的距離,但如果連自己的“仙才”之所在都沒有找到、連自己都沒有認清的話,有所成就無異於鏡花水月。

我們很多人也許都麵臨這樣的問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卻發現自己根本沒能找到一樣真正適合自己的領域。其實,一個人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認識自我的過程。一個人對自我的認識是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曆的豐富而完成的。

雖然自我認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人完全有能力正確地認識自我。而且隻有正確地認識了自我才可以做出正確的決斷和準確的選擇,才能將自己的“仙才”發揮出來,才能在某個領域裏有所成就。

尼采說過:“聰明的人隻要能認識自己,便什麼也不會失去。”正確認識自己,才能使自己充滿自信,才能使人生的航船不迷失方向。正確認識自己,才能正確確定人生的奮鬥目標。一個人隻有確立了正確的人生目標,並充滿自信,地為之奮鬥終生,才能此生無憾。即使不成功,自己也會無怨無悔。

【北大心理課筆記】

雖然生活賦予我們每個人的並不是完全相同的陽光雨露,但隻要正確認清了自己的實力,不失自知之明,為自己正確定位,就能夠自信地迎接機遇和挑戰,為自己創造更多的成功和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