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缺憾也是一種美(1)(1 / 2)

生活中,我們都在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縱覽古今中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不圓滿才是人生的真相。在北大人看來,那些沒有的東西就像是國畫上的留白,可以給我們在欣賞的時候帶來無限的遐想,有追求的希望,有前進的餘地,有讓自己去充實自己的動力。

不圓滿才是人生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季羨林(北京大學終身教授,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

南宋方嶽有詩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蘇東坡詞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每個人都會有失敗、失意的時候。追求完美是我們的理想,而不完美則是生活的必然。放棄完美,心靈中就會多一份輕鬆。

雖然失敗了,但應該看到成功,既然有些事實不可避免,那就要學會麵對,在失去中獲得沉澱和積累,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相信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一道缺口,相信缺憾中也蘊藏著機遇,抓住機遇,走向新的成功。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對自己人生的總結是:“我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路旁有深山大澤,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有山重水複,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絕處逢生。”季先生坦承自己的人生並不完美,但正是這種不圓滿才是真正的人生。他如是寫道:

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車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會說“對不起”了,代之以對罵,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難免買到假冒偽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氣,誰能說,我們的人生多是完滿的呢?

再說到我們這一批手無縛雞之力的知識分子,在曆史上一生中就難得過上幾天好日子。隻一個“考”字,就能讓你談“考”色變。“考”者,考試也。在舊社會科舉時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要上進,隻有科舉一途,你隻需讀一讀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盡致地了解到科舉的情況。以周進和範進為代表的那一批舉人進士,其窘態難道還不能讓你膽戰心驚,啼笑皆非嗎?

現在我們運氣好,得生於新社會中。然而那一個“考”字,宛如如來佛的手掌,你別想逃脫得了。幼兒園升小學,考;小學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學,考;大學畢業想當碩士,考;碩士想當博士,考。考,考,考,變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運仍然難免,現代知識分子落到這一張密而不漏的天網中,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我們的人生還談什麼完滿呢?

花有開落之時,月有盈虧之期。縱然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四大美人,也有大腳、削肩、耳下、狐臭之憾,但是縱然如此,也難掩佳人傾城之態。而人生,更不是無瑕之玉,因此,季羨林先生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莊子·人間世》中說:“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歡成。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不管國家大事還是私人瑣事,萬事都有缺陷,都不是一定圓滿的。人世間做人做事之難,正因其不能盡善盡美。

生活中,我們都在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縱覽古今中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不圓滿才是人生的真相。那些沒有的東西就像是國畫上的留白,可以給我們在欣賞的時候帶來無限的遐想,有追求的希望,有前進的餘地,有讓自己去充實自己的動力。

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頭百姓,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有自己的精彩,也都有自己的遺憾。我們所能看到的總是別人人生中最精彩的一部分,而看到自己的總是最遺憾的那一部分。追求完美沒有錯,可怕的是追而不得後的自卑與墮落。即使缺陷再大的人也有其閃光點,正如再完美的人也有缺陷一樣。

人人有一本難念的經,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真能了解其中的意義,對己對人都有好處。對己,可以不煩不躁;對人,可以互相諒解。真正幸福的人生,難以圓滿。有苦有樂的人生是充實的,有成有敗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北大心理課筆記】

清朝詩人顧嗣協所說:“駿馬能曆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取短,智者難為謀。生材貴適用,慎勿多苛求。”人生總是“一半一半”,在人生的樂、成、得、生中,包容不完美,才是真正完整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