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人生需要苦難的洗禮(2)(1 / 3)

俞敏洪認為,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在失敗中尋找與把握機會的過程。沒有失敗就無所謂成功,沒有遭遇過挫折和失敗的人生是不豐富的人生,就像白開水,純淨卻沒有味道。一個人是否活得豐富,不能看他的年齡,而要看他生命的過程是否多彩,還要看他在體驗失敗的過程中能否把握住機會。

“我自己也是在失敗與成功之間,不斷地加強對成功的信念。”“我的成功隻有一個,失敗卻有無數個。”正如俞敏洪所言,他經曆了很多次失敗:兩次高考的失敗、3年多準備留學的失敗、被北大處分的失敗……但是麵對這些失敗,俞敏洪選擇了從失敗的廢墟上站立起來:兩次高考失敗就再考一次,留學失敗就另謀出路,被北大處分就奮起創業……

後來,在成功做好做大新東方之後,俞敏洪在演講中這樣說:“我在自己的生命曆程中遭遇了很多次失敗,但也正是這些失敗及其背後隱藏的機會最後成就了我。最終,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就是藏在失敗背後的機會也許是最好的機會,這也使我進一步增加了堅強麵對失敗的勇氣。到後來,坦然麵對挫折和失敗便成了我的一種常態,在失敗麵前,我會不斷激發自己的鬥誌,就像高爾基在《海燕》中所說的那樣: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從無數失敗中走出來的俞敏洪,對成功也有更客觀的認識。在他看來,人生的機會通常是在失敗的偽裝之下,它們穿著可怕的外衣使人們心生恐懼,結果大多數人避之不及,而那些不畏挫折、敢於挑戰的人,卻能看到其本質並抓住它們。

因此,俞敏洪經常這樣鼓勵他的學生:一個人如果有了很多失敗的經曆,就會對失敗產生了一種抗體——不怕失敗。隻有當一個人不怕失敗、勇敢往前走的時候,他離成功就比較近了。

【北大心理課筆記】

一個人可以從生命的磨難和失敗中成長,正像腐朽的土壤中可以生長鮮活的植物。土壤也許腐朽,但它可以為植物提供營養;失敗固然可惜,但它可以磨煉我們的智慧和勇氣。隻有當一個人能夠以平和的心態麵對失敗和考驗,他才能夠成熟、收獲,而那些失敗和挫折也都將成為他生命中的無價之寶。

別偷懶,打破“浪漫病”

剛才楊教務長問我怎樣醫治“浪漫病”,我回答他說:浪漫的病症在哪裏?我以為浪漫病或者就是“懶病”。……我們研究學問,要有材料和方法,要不懶,要堅決不拔地努力,那麼,“浪漫病”就可以打破了。

——胡適(北京大學教授,學者、詩人、曆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

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一句話道出了天才之為天才的真諦。大凡學有成者,無一不是勤奮刻苦的知識追求者。從來就沒有無須勤奮努力便能成功的天才。所謂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無論在哪一方麵成功的人,都要努力。如果非常懶惰而想成功,正如希望蘋果落在自己嘴裏一樣的不可能。

懶惰是我們邁向成功的絆腳石。胡適先生給懶惰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浪漫病”。這個“浪漫病”雖然不要人命,卻也足足可以讓一個人蹉跎一生,無所成就。正所謂,“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懶惰的人往往虛度時光,窮盡一生依舊庸庸碌碌、無所作為,事情從沒做過多少,美好的年華便在這無休無止的拖拉中消耗殆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