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心理課筆記】
在長夜到來的時候,或閉上眼,或看看星星和月亮,也許我們的心情就會好很多。學會默默地享受生命,或許我們就能坦誠地麵對現實,笑迎陽光;或許我們就會少些浮躁,多些平靜;或許我們就不再埋怨自己,努力在現實的世界裏活出一個真實的自我。
寂寞是一種清福
忍受寂寞,忍耐,默默擔當一個大宇宙,像自然一樣默默。
——馮至(畢業於北京大學德文係,詩人)
對於無聊者,寂寞是一種難耐的苦境,而對於有心者,寂寞卻是一種難得的清靜。無聊的人,即便身處鬧市也會索然寡味,寂寞難耐;有心之人,哪怕獨對曠野亦覺生機盎然,天開地闊。
蘇軾身在廟堂陷身政務之時,佳作甚稀,而一旦置身民間得閑靜思,好詩好詞接踵而至;文天祥身陷囹圄,其身始閑,其詩方雄;杜少陵沉鬱頓挫,驚人之筆,多成夜間;“夜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其言悲壯,其境雄壯,而寫這首詞的時候,辛稼軒已鬢發蕭然,已非少壯……
梁實秋也在《寂寞》的文章中這樣寫道:
寂寞是一種清福。我在小小的書齋裏,焚起一爐香,嫋嫋的一縷煙線筆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頂棚,好像屋裏的空氣是絕對的靜止,我的呼吸都沒有攪動出一點波瀾似的。我獨自暗暗地望著那條煙線發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還帶著不少嫣紅焦黃的葉子,枯葉亂枝的聲響可以很清晰地聽到,先是一小聲清脆的折斷聲,然後是撞擊著枝幹的磕碰聲,最後是落到空階上的拍打聲。這時節我感到了寂寞。在這寂寞中我意識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這種境界並不太易得,與環境有關,更與心境有關。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澤裏去尋求,隻要內心清淨,隨便在市廛裏,陋巷裏,都可以感覺到,一種空靈悠逸的境界,所謂“心遠地自偏”是也。在這種境界中,我們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塵世的渣滓,與古人同遊。所以我說,寂寞是一種清福。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長久享受的。它隻是一瞬間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東西不時地提醒我們,提醒我們一件煞風景的事實:我們的兩隻腳是踏在地上的呀!一隻蒼蠅撞在玻璃窗上掙紮不出去,一聲“老爺太太可憐可憐我這個瞎子吧”,都可以使我們從寂寞中間一頭栽出去,栽到苦惱煩躁的旋渦裏去。至於“催租吏”一類的東西打上門來,或是“石壕吏”之類的東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敗興生氣,就更不待言了。這還是外界的感觸,如果自己的內心先六根不淨,隨時都意馬心猿,則雖處在最寂寞的境地裏,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團,六神無主,暴跳如雷,他永遠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說來,所謂寂寞不即是一種唯心論,一種逃避現實的現象嗎?也可以說是。一個高韜隱遁的人,在從前的社會裏還可以存在,而且還頗受人敬重,在現在的社會裏是絕對的不可能。現在似乎隻有兩種類型的人了,一是在現實的泥溷中打轉的人,一是偶然也從泥溷中昂起頭來喘口氣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幾口新空氣。喘幾口氣之後還得耐心地低頭鑽進泥溷裏去。所以我對於能夠昂首物外的舉動並不願再多苛責。逃避現實,如果現實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
寂寞就是這樣一種清福,提到寂寞,許多人都會把它與孤獨、苦澀、迷失、惆悵、傷感聯係在一起。但是,如果你靜心體會寂寞其實是寧靜,是灑脫,是悠遠,是自我一種難得的感覺,在感到寂寞時輕輕地合上門和窗,隔去外麵喧鬧的世界,默默地坐在書架前,用粗糙的手掌愛撫地拂去書本上的灰塵,翻著書頁嗅覺立刻又觸到了久違的紙墨清香。學會享受寂寞,你就學會了享受人生。
在越來越喧鬧的塵世中,人們卻越來越孤獨,才情被泯滅,個性被消磨,愛情永不知足,友誼腳步蹣跚,希望感到疲倦。有的人把寂寞寫在臉上,有的人把寂寞藏在心裏;一種是精神貧乏者的表現,另一種是精神富有者的象征。前者是因為他們不能或無法理解別人的許多思想和情感,後者是因為他們自己有很多的思想和情感體驗得不到共鳴,不能被他人所理解。
有些人常常在熱鬧中寂寞,是一種無法言狀的累——無端地陪著他人說說笑笑,偽裝著自己的真實內心。想不能想自己想的事;做不能做自己情願做的事——隻一味著迎合。有些人常常在寂寞中熱鬧,那是徹底表達的孤獨,是一種自由的境界,智慧的境界,超凡脫俗的境界,也是交錯著痛苦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