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酒泉城的文學地標(2 / 3)

鼓樓,是一個城市的自豪與驕傲。民間有句俗語:“孔雀翅膀鳳凰尾,比不上城裏鼓樓美。” 鍾鼓樓最早的功用可能與烽火一致,為保護家園之用,後又有報時的作用。辭源中有介紹,中國鍾鼓樓文化,起源於漢代,作為城市的公共性樓閣建築,其功能為“無事報時,有事報警”。鍾鼓,原本是古代樂器,《詩經》有“鍾鼓煌煌”之句。用鍾鼓來報時,形成“晨鍾暮鼓”之製,是中國古代城市的一大創舉。所謂“晨鍾暮鼓”,就是指早晨先鳴鍾再擊鼓,晚上先擊鼓再鳴鍾。同時,在沒有現代通信工具的古代,一旦城裏發生緊急情況,就擊鼓為號,集聚市民,共商大事,也不失為簡捷方便實用的方法。唐·李鹹用《山中》詩:“朝鍾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掛情。”正是“暮鼓晨鍾”,使古老的酒泉城城有序可循。每有敵軍攻至城下,城中心的鼓樓馬上響起,喚醒全城百姓,馬上整軍待發。發展到後來,鍾鼓樓就成了一個城市的象征和標誌。甘肅保存古代鍾鼓樓十多座,著名者之一,就有酒泉鼓樓。

1865年,西北回民舉行反清大起義,酒泉城也是重要據點之一。左宗棠率湘軍,重重圍城,層層布防。但起義回民死守城池,相持數月。一旦破城而入,大屠殺不可避免。有人描述當時的情景為“血流成河,白骨成塔”。1873年,在圍城的炮擊中,鼓樓被炸,火光衝天。一座風雨滄桑的重鎮名樓,就這樣毀於兵燹。1905年,采取“官辦民助”的辦法,集資重修鼓樓。酒泉各界有錢的出錢,無錢的出力,在原來的廢墟上,修建了一座新的鼓樓,使之成為酒泉城的標誌性建築。就在酒泉城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的今天,鼓樓依然風姿綽約,挺拔雄偉,巍峨壯麗,氣勢奪人。登樓遠眺,雄關內外,神龍蟄伏,紫氣充盈,高遠達世之感回蕩於天地之間。

從美學的角度來講,偉大的建築一向是一個藝術的整體。重建的酒泉鼓樓,是保存最完整的仿明建築。整體輪廓呈金字塔形,底座為青磚包砌的台基,樓頂裝有聚寶瓶。,,,。,寬3.4米。鼓樓,為木架結構塔形樓。仰觀鼓樓,挑簷飛脊,高聳秀麗,造型生動,頗為壯觀。民間有“張掖有個木塔寺,離天還有三尺七;酒泉有個鍾鼓樓,半截子插入雲裏頭”的說法。

一樓每麵3開間,牆體中鑲擎柱12根,外有簷柱20根,樓內4根粗壯的通天木柱頂貫3樓;2樓每麵有12個雕花窗扇,嵌在12根撐柱之間,外有走廊欄杆,分別象征四季,象征12個月,合起來象征歲歲平安,四季祥和。3樓為單間、單簷、四麵開窗、四角高挑,外有回廊護欄。門洞的4個磚券門楣上部,鑲嵌有突出壁麵的仿木磚雕廊簷,其下各有一幅浮雕吉祥畫。

東鐫“二龍戲珠”,是取中國文化中“龍圖騰”的寓義。龍,中國神話中的神奇生物,是權力、榮譽、智慧、威嚴的象征。二龍戲珠是中國有關龍的最古老傳說之一,兩條神龍與一顆寶珠在天空中飛舞,是一種圖騰,是一種力量。二龍對稱,龍體彎長,珠形滾圓,在構圖上也具有一種美感。《莊子》“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頜下。”《埤雅》也言“龍珠在頜”。《述異記》講,“凡有龍珠,龍所吐者”。古人眼中的四方神: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龍則是代表東方的神物。這樣看來,龍戲珠就有太陽崇拜的意思了,該是太陽崇拜和龍崇拜的交融。這個傳說所描繪的景象,無數次的出現在中國的繪畫和建築中,酒泉鼓樓也不例外。

西鐫“丹鳳朝陽”。這是一副傳統的吉祥圖案,丹鳳為鸞的一種,首與翼皆赤。《禽經》:“鸞,首翼赤曰丹鳳。”鳳,傳說為鳥中之王,象征美好、幸福;丹鳳向陽,太陽具光明之意。紋飾以此構成,寓有完美、吉祥、明光的涵意。《山海經》記載:“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 從《詩經》上的有鳳來儀、鳳凰於飛,到孔子的鳳鳥不至,以至後世的鸞鳥鳳凰、吹簫引鳳、鳳穿牡丹、丹鳳朝陽,百鳥朝鳳,人們賦予了鳳以光明、幸福、愛情和美好。酒泉人一向崇拜“鳳文化”,因此,酒泉城也有“鳳凰城”之別稱。

南鐫“河圖洛書”,這部天書是華夏文明的源頭。《易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曆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河圖洛書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之源。最早記錄在《尚書》之中,其次在《易傳》之中,諸子百家多有記述。太極、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風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據《尚書.禹貢》載,當年大禹治水時,曾長途跋涉酒泉、敦煌一帶,“導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導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所以,作此浮雕為紀錄大禹治水到酒泉的功績。

北鐫“八仙慶壽”,亦稱“群仙慶壽”、“八仙祝壽”。八仙的故事,遠自唐代起即在民間流傳。圖中所展示的是眾仙會集鬆柏台上,仰望雲間、口頌祝詞的情景。原意為王母娘娘壽誕之日,各路神仙紛紛前來祝賀道喜。後來人們以此取其吉祥喜慶之意,也有祈望人壽年豐的寓意。此圖便在壽慶場合使用,除明示壽星得八仙祝吉可獲無韁之壽的祥瑞外,圖中的鬆柏壽石、仙禽蟠桃、祥雲瑞靄等景物,在傳統民俗文化裏均有祝壽的涵義。

券門上各有磚雕仿木結構鬥拱及門額。東門額曰:“東迎華嶽”。西門額曰:“西達伊吾”;南門額曰:“南望祁連”;北門額曰:“北通沙漠”。這勁險厲的歐體大字為何人所書,查有關資料,才得知是左宗棠幕僚,以軍功擢升同知,遊宦陝甘多年,任過肅州直隸州知州的謝威風所撰書。此人處世清高,恃才傲物,不屑與庸俗之輩交往,但喜歡觀名勝、訪高士、留墨寶。

北門上方的額題是“北通沙漠”,是指酒泉北部長城外麵的大戈壁,東連內蒙,西接新疆莫賀延磧,長數千公裏,即古所謂流沙之區。每因氣候變化,黃風蔽天,黑浪卷地。夏日天晴,時或出現煙村雲樹、瀚海蜃樓之奇景。《肅州誌》雲:“酒泉北去三、四十裏,皆平原曠野,為沙陌之地,草木不生,丘陸罕見,望之茫然,渺無涯際。西有沙州,又有鳴沙山,豈古流沙之地歟?每微風落日,輕若翠浪,隱若連雲,布景不一,是可奇也。”

南門上方的額題是“南望祁連”。祁連山,又稱雪山,東西長一千餘公裏,山勢挺拔雄偉,四時積雪不消。其主峰在肅州之南,海拔五千五百六十四米,峰巒奇秀,十分壯觀。山頂積雪,雪上堆雲,朝霞夕霧,變化萬千。清人黃文煒《重修肅州新誌》雲:“南山積雪,在酒泉正南,相去百裏許,連峰疊嶂,延袤幾千裏。西至昆侖,東接武金山,南通西番諸部,四時大雪,千古不消,凝華積素,爭奇獻秀,氤氳鬱蔥,淩空萬仞,望之如堆瓊壘玉,真佳景也”。正是有了祁連山,有了極高山上的冰川和山區降雨才發育了一條條河流,才養育了河西走廊,才有了絲綢之路。

東門上方的額題是“東迎華嶽”。中華文明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五千年。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係、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旭日東升,紫氣東來,華夏大地積澱了豐富深厚的民族文化,承載了不朽的中華文明。那浩瀚如煙語言文字,繽紛多彩的中原文學、底蘊深厚的諸子百家,鬼斧神工的山川地貌,獨具一格的民俗民情、美輪美奐的傳統工藝品,一切都構成了源遠流長的華夏民族文化,令華夏子孫為之自豪,為之驕傲。正是源遠流長的文明,千百年來一直影響著酒泉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酒泉的發展也使華夏文化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西門上方的額題“西達伊吾”,是說在我國古代開拓了從長安、經酒泉,過新疆到中亞細亞,通往歐、非大陸等地的陸路交通,即著名的“絲綢之路”。大約從公元前二世紀的漢代起,起源於黃河流域的文化得以不斷向西方傳播,同時又從西方相繼引進外來文化。中國精美的手工藝品,特別是絲綢、漆器、玉器、銅器傳列西方,而西域的土產如苜蓿、葡萄、胡桃、石榴、胡麻、胡豆、胡瓜、大蒜、胡蘿卜,各種毛織品、毛皮、良馬、駱駝、獅子、駝鳥等陸續傳入中國。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雜技也傳入中國,對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酒泉就是這條絲路上的一個極這重要的門戶。

基座四個門洞相交彙的頂部,繪有古老的中華第一圖“太極八卦圖”。《弄圓歌》雲:“我有一丸,黑白相和。雖是兩分,還是一個。大之莫載,小之莫破。八卦九疇,縱橫交錯。今古參前,乾坤在先。堯舜孔周,約為一堂。我弄其中,琴瑟鏗鏘。孔曰太極,惟陰惟陽。是定吉凶,大業斯張。形即五行,神即五常。惟其能圓,是以能方。孟子弄此,有事勿忘。名為浩然,至大至剛。充塞天地,長揖羲皇。”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時空極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藏於心,運轉於無窮。寓意著酒泉這座古老城市的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樓基東側漫道額曰:“雲路先登”。二樓東西兩麵各有木匾一塊,更為古城增添了幾分威嚴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