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生涯·意境
BOSS:如何走上畫畫的道路?
張建平:孩提時代我就喜歡四處塗抹,那時中學的黑板,書本上基本都沒有一塊空地。之後對繪畫的熱情便一發不可收拾。後來也是因此入了部隊做電影放映員工作直到複原。回到成都之後的幾十年開過公司,做過生意,對於繪畫因為喜愛也未停過筆。直到後來生活裏繪畫的比重更大後,就決心放下其他的事,專心走上繪畫的道路。
BOSS:學繪畫時,最開始您最喜愛畫些什麼?
張建平:最初繪畫是在學校畫室學畫,當兵之後有一個朋友送了一本“芥子園”畫冊,從那以後山水,花鳥,水彩,油畫什麼都畫,因為在電影組畫電影宣傳畫,幻燈片,有更多的機會可以讓我去發揮。練習時看到什麼就畫什麼,想怎麼畫就怎麼畫,回到地方以後跟老師學習了很多技法以及對繪畫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為現在的繪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現在所畫的高原西域繪畫都是展現記憶中的景色。對於如何畫好西域高原作品,我認為它本來就有很多繪畫元素,如:雪山、藍天、白雲、寺廟、犛牛、經幡、靈塔、藏居都是很入畫的素材,隻要用心用情作畫就能畫出打動觀者心靈的作品來。
BOSS:畫畫是你表達情感的一種重要方式嗎?
張建平:是的,人們常說“觸景生情”就是這個意思,我已記不清去過西藏多少次了,從七十年代初回到四川,直到九十年代再回西藏相隔近三十年,這當中西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至今我無數次再回到西藏,每一次踏上那塊熟悉的土地,心情都無比的激動。因為那塊土地是我魂牽夢繞的淨土,是給我創作力量的精神之地。
BOSS:人們說隻有心中物,那物才能在筆下栩栩如生,這都源於平日觀察的結果。您平日是否會非常細心的觀察事物?
張建平:作為畫者你必須要對你所繪畫的對象要有所了解,因為你所作的作品是向所有觀者去表達畫麵裏的情景思想和觀念,而大自然給了畫家一個大的畫麵,這就需要畫者去觀察、去品味、去吸收、去組合,創造有生命力的作品。
畫之人生·旅程
BOSS:您是何時離開西藏的?然後人生軌跡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張建平:我們全家是70年代出的西藏,父親因工作遷往成都。從小學直到參軍入伍一直在部隊大院長大,那個年代社會經曆不像現在這麼複雜。後來複原後回到了內地,跟隨社會和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隨之沉浮,但從未放棄過再回到繪畫之路的願望下。
BOSS:談談你在內蒙當兵的這段經曆吧,軍旅生活給你帶來怎麼樣的影響和變化?
張建平:我是1977年入伍的,部隊駐紮在共和國的北大門,在部隊這個大熔爐裏鍛煉一下,對我來說受益一生,當時有句行語“當兵吃苦三年,不當兵後悔一生“在部隊的四年裏,最大的感受是鍛煉了我不怕吃苦,不怕挫折,勇於擔當的勇氣和決心。
BOSS:何時來到四川成都,你喜歡這座城市嗎?
張建平:我是八十年代複原來到四川成都。我喜歡這裏。成都是個非常舒適的城市。生活的節奏很慢,也很休閑。“天氣好”在成都可以說是個“節日”。隻要天氣不錯,可能各種崗位的人都會想方設法告知朋友去茶館喝茶曬太陽談天說地。你會感覺這個城市非常的可愛。
從小受高原氣息的影響,張建平喜歡西藏的藍天、白雲、草地、雪山和犛牛,他傾其一生在表達他對西藏的愛,不斷地繪畫雪域高原、犛牛、經幡等等所有能表達西藏的元素。
他筆下這些繪製冰川的畫圖,泛著藍色的寒光,巨大的褶皺寂、冷峻、清寒,陽光下晶瑩透亮,陰霾中沉鬱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