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屆鬱達夫小說獎·短篇小說終評備選篇目及審讀委成員評語(3 / 3)

謝魯渤:深圳人香港心結的別樣解讀,耐人尋味的相親記,世態更迭中的人情演繹,透視出曆史的喜劇性,輕快好玩,有滋有味。

6票

《良宵》

《天涯》2012年第6期 作者:張楚

何誌雲:一老一小,至性至情。文字清麗婉約,少見了!

張學昕:《良宵》在短篇的長度上敢於不斷地蓄勢不發,而在接近結尾處讓小說的高潮出現,緣於作者對自己細節描寫的信心十足。張楚描寫老太太對不斷來家裏偷吃東西的孩子的好奇與有意寬容的情節,都有平實而又引人入勝的力量。小說的結尾,那寫患艾滋病的孩子在土崗上伸出他冰涼的小手緊攥住老太太榆樹皮似的手的一筆,足以產生持久的藝術力量。這一老一小對村人與親人的遠避,終於迸發出一股催人淚下的悲憤的暗流。

洪治綱:一位繁華落盡、飽受滄桑的戲曲名旦,為求晚年生活的安寧與恬淡,選擇了一個偏遠的小村居住。然而,一位人見人懼的艾茲病患兒,卻激起了她的生命潛能和熱望。於是,在憐憫和體恤的感召下,她義無反顧地開始了生命之間的艱難溝通。小說以一種非常平實的話調,緩緩剝開老太太的生命內核,凸顯了人類心靈應有的廣闊。

胡殷紅:《良宵》通過情節、細節的描述,深入刻畫了一位與身患艾滋病的孤兒建立起忘年之交的戲曲女演員形象,以及他們之間所發生的故事。張楚對底層人物的悲憫情懷體現在他的文學世界,而他的小說體現的是作者的內心世界。

賀紹俊:像張楚的小說,就有純文學的品質。因此有人在評論張楚的小說時,感到難以歸類,他看上去寫的都是底層生活,寫的都是小人物,但明顯又不同於所謂的底層寫作,不同於苦難書寫。這就在於,他是以文學的方式去書寫底層生活,去體驗小人物的。如果以張楚的小說為例,來回答什麼是純文學,那麼就可以說,純文學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支曲別針,是陽台上可以看見星空的天文望遠鏡,也是可以嚼碎後止疼的出租房院子裏自然生長的野薄荷。《良宵》也許在張楚的小說中是唯一的主題意識過於明顯的一篇,但張楚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體貼和知解,充分體現在他的意猶未盡的敘述之中,同樣是一種文學的魅力。

謝魯渤:隱居鄉間的昔日戲曲名旦與艾滋病少年患者間超越世俗的友愛,情感空間飽滿,敘事細膩生動,行文節製,一老一少的美好內心感人至深。

5票

《靈魂課》

《收獲》2012年第1期 作者:朱山坡

李國平:是一篇讀來沉重的小說,“你知道有靈魂嗎?”“你相信靈魂嗎?”這是小說中母親的發問,但不是形麵上的發問。靈魂問題,夾裹著殘酷的現實。作品不動聲色地敘述而出,觸及到的卻是時代圖景和關於命運、關於存在、關於靈魂的思索。小說於平靜敘述中散發出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吳秀明:從獨特角度對當下國人精神狀態作了評價,帶有某種“尋魂”的寓意。

張新穎:對當代中國現實某種困境的令人痛心的書寫,荒誕而沉重。

張燕玲:這篇寓言性的小說,以一位母親到兒子打工之城的骨灰客棧為兒子找魂切入,演繹了一個鄉村青年寧死也要將靈魂寄留城市的荒誕故事,深刻挖掘了當下中國城與鄉的靈肉分裂和荒蕪。沉鬱頓挫的筆鋒,塗抹出一種令人震撼的文學力量。

胡殷紅:朱山坡的小說從不隻講故事,他總是希望通過敘事將讀者帶入更深刻的思考。《靈魂課》寫一個母親到城裏來尋找兒子亡靈、安息兒子靈魂的故事。這篇作品具有嚴肅的批判性,直指城市化的燈紅酒綠使得來自鄉村的年輕民工迷失自我,靈魂無處安放。作者對民工在城市生活的艱辛和心靈磨礪描寫得如身臨其境。語言精致,思想深刻。

5票

《小流放》

《人民文學》2013年第5期 作者:魯敏

任芙康:故事所敘,係家長為子女學業做出種種“犧牲”的常見現象。誇張卻又極具真實感的筆觸,表現出作者文字好、思考深的功底。

李國平:《小流放》涉及當下的教育問題,由此進入當代生存狀態的書寫,小說在精致的格局裏,融入了對當代人精神狀態的思考。

張學昕:《小流放》對當下現實的平淡書寫,似有八十年代池莉們新寫實主義重現的意味。穆先生夫婦為孩子的中考而租房蟄居,他們放棄了一切娛樂的活動,在“流放”的“清苦”中,穆先生不甘漫長而無聊的生活,他意識流一樣想象著前麵租住於此的單身女子的世界。最後,穆先生在一個倉促的夜晚,老鼠一樣與他的妻子偷行房事。但屋外學習的兒子的聲音使他感到了愧疚,他在後半夜偷偷回到他們真正的家裏尋找兒子複習的資料。那時,我們在他流出的“又大又黑”的淚水中,看到了他“劉震雲的《一地雞毛》”似的破碎的悲哀。

張新穎:魯敏的《小流放》把灰頭土臉的生活寫得驚心動魄。這本來是個“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故事,作者卻堅決不打溫情牌,而是狠下心來,耐下心來,把俗氣生活的油膩與困乏慢慢鋪陳開去,仿佛一場越陷越深而醒不過來的壞夢,直到最後“山崩地裂”,淚不能止。

孟繁華:《小流放》講述了穆先生和妻子為了讓兒子中考能考出好成績,暫時離家,到學校附近的小區租房子生活的“小流放”日子。荒誕的選擇從一個方麵反映了當下中國的教育問題和家長的心態。小說在表現家長愛子之心外,也讓人讀到了一種生活重壓下承受的煎熬。

5票

《從此相惜》

《花城》2012年第5期 作者:方格子

任芙康:如“祖父”般勤勞、良善、篤定、淡然的老一輩農民,已然如出土文物。作者以真摯的情懷、純樸的語言,塑造出的人物,具有續寫“曆史”的價值。

孟繁華:小說以散文化的方式,在溫情脈脈不動聲色中,講述了祖父的晚年以及講述者與祖父的親情。溫婉和暖意貫穿全篇,語言簡約,是一篇詩意盎然的小說。

洪治綱:小說以晚輩的視角,敘述了祖父豁達而豐沛的一生。這是一個傳奇性的祖父,一生娶了三個女人,不是因為風流,而是出於憐憫。他以樂觀的姿態,笑對一切世俗情態,似乎超越於塵世之上,然而他又心若明鏡,對妻子與下輩們了如指掌。所以,他以死後的精心安排,展示了一顆仁慈而豁達的靈魂,也讓後輩們感悟到“相惜相愛”的人倫是何等地重要。

胡殷紅:方格子的《從此相惜》是在敘述有關“祖父”的故事。作品表述了對祖父的敬仰,描述了祖輩形象,解析了老一輩的特殊心理。祖父出於憐憫一生娶了三個女人,他麵對世俗評價,超然置之。祖父精明過人,精心安排死後事宜,他的寬容、智慧,令後輩們感慨萬端。作者把這一很難把握的題材寫得有滋有味、入情入理,用細節堆積人物形象,提煉老一輩的精神品格。

賀紹俊:方格子以淡淡的筆墨來寫親情,寫死亡意象,既有一種詩意的淒涼在,又有一種對長輩的敬仰之情在。

5票

《四季紅》

《印刻文學生活誌》2013年8月 作者:蔣曉雲(台灣)

張學昕:《四季紅》寫出了一個女子綿長而倔強的力量。與蘇童的《紅粉》不同,蔣曉芸將妓女秀枝對屈辱與冷漠的抗爭寫得不屈不撓,在這個男人統治的世界裏,她粗大的身體似乎弱化了她的女性特征,但仍然使我們對她肅然起敬。同時,秀枝的一生也是台灣變遷的縮影,這是一篇矚目女子地位而又溢出了女性主義的寬廣的作品,小說的結尾以老邁的秀枝終於打勝了官司而給我們留下一些溫暖的慰藉與希望。

張新穎:在漫長的人生和時代的大轉折中,卑微的女性卻顯示出強韌的生命力量。

張燕玲:台灣妓女秀枝在妓院“四季紅”工作與從良後半個多世紀生活的幸與不幸,演繹了一個卑微女性無奈而堅忍的人生命運,也較好地體現了作者“民國素人誌”係列對大時代中小人物“素人”們的人性挖掘和“詩情”發現。

邵燕君:《四季紅》是蔣曉雲的“民國素人誌”係列的一部分,寫一個叫秀枝的台灣妓女半個多世紀的生活。秀枝仿佛經曆了一個女人所能經曆的一切不幸,但作者偏偏又為她安排了可靠的老鄒,還有家裏的遺產,這些都是背負不幸的人所遇到的最大幸運。小說要展示的不是詩情消解的“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的日常生活邏輯,而是一種“守得雲開見月明”的堅忍,秀枝的故事有著童話的魔力,這正是作者所要表現的時代風雲中“素人”們的“詩情”。

洪治綱:這是一個有關救贖和輪回的故事。文盲秀枝自幼便被賭徒父親賣到了北投,不僅受盡客人的淩辱,而且受盡家人的壓榨。嫁給大陸退守的老鄒之後,她終於艱難地過上了正常的生活。然而,兄長們依然不忘欺淩這個曾靠自己的身體支撐全家的妹妹,秀枝終於在反戈一擊中,完成了自己尊嚴的救贖,並且意外地搬回曾經不願再見的故土,形成了一個命運的輪回。

4票

《唱晚亭》

《民族文學》2013年第5期 作者:葉廣芩

李國平:《唱晚亭》延續了作者的一貫風格,小說敘述老到,平靜中透著滄桑感,在懷舊的意緒中加入了複雜的文化批判。是一篇意蘊豐富又令人深思的小說。

吳秀明:為傳統文化在當下的不堪命運而憂,敘述優雅而有品位。

孟繁華:《唱晚亭》,是葉廣芩“亭台樓閣”係列作品中的一篇,小說講述一個世家的滄桑和子弟的飄零,呈現出了那個時代世風和城市的文化底色。小說圍繞一塊刻著“唱晚亭”的石頭展開情節,以荒誕的方式刻畫了一群唯利是圖的市儈。

洪治綱:一個曾經顯赫、不乏教養的家族,最終在曆史的肢解下,繁衍出一群貧窮而貪婪的子孫。小說圍繞著祖宅中遺留的一塊“唱晚亭”之石,讓這群子孫貪欲橫飛,狡黠四溢,並最終化為泡沫。而作為祖輩的“我”,卻成為唯一的曆史見證者和貪欲的買單者。

4票

《你為何心虛》

《上海文學》2012年第10期 作者:斯繼東

任芙康:女人趙四所遇,不是一個人的問題,不是一個家庭的問題。背叛、抗爭、妥協的三部曲,已成時尚劇,時時處處上演著。然而並無大驚小怪,人人似乎習已為常。這絕非是社會的寬容,實乃“大麵積”陷落之後的無奈。行文利落、瀟灑。

何誌雲:丈夫出軌後的女性心理,深處則是卑汙的社會之網;作品挖掘隱秘的複雜人性,給出手術刀般的犀利剖析。

洪治綱:一次意外的發現,讓趙四看到了丈夫黃皮的婚外情,也使趙四陷入空前的情感危機之中。然而,麵對家庭和孩子,趙四左衝右突,最終還是束手就範。這篇小說以一種輕快而又率性的語調,呈現了一個女性麵對家庭、社會倫理和自尊之間的艱難對抗,也折射了男權社會的潛在規訓。

謝魯渤:貌似維持夫妻關係的一種新理念,實為現代人麵對無處可逃的情感困頓所選擇的苦中作樂。點穴準,入針深。

3票

《離婚》

《江南》2012年第1期 作者:胡學文

任芙康:世俗圖像,“經典”案例。離婚未遂數十載,坎坷人生半條路,投影出歲月的變遷與生活的荒謬。

李國平: 鄉土寫作的另一道風景,小說涉及鄉村倫理,又折射出時代變遷的痕跡,作者的行文頗得中國傳統敘事的韻道,而作品的主題,又混合著文學和社會學諸多內容。

張學昕:胡學文的《離婚》似乎有意接續魯迅《離婚》的主題。秦月娥一生五次鬧離婚,均無法實現,雖她的潑辣勝過愛姑許多。這小說的主題雖是對著女性地位的低下,但胡學文也將生動的對鄉村的描寫間雜於中,秦月娥的五次離婚分別對應著中國的五個曆史時期。最後,在秦月娥年近六十的時候,她的丈夫趙不忘終於答應了她的離婚要求,但當他們來到民政局,發現他們的結婚證已經丟失,既然無法證明他們是夫妻,自然無法辦理離婚。於是,這荒誕的結局之中,就流淌出喜劇的悲哀了。

3票

《紫霞湖》

《鍾山》2012年第5期 作者:葉兆言

任芙康:少男愛上少女,愛得莫名其妙,且數十年不改初衷。有情人終不能成眷屬,因女方壓根兒就缺情。平實的調子,敘述平實的故事。但那個年代的少男少女,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於是小說有了別樣的韻味。

張學昕:《紫霞湖》的情節三折四回,暗示著人生與命運的傳奇與定數。葉兆言能在這樣的短篇裏製造出如此曲折的敘事效果,實屬不易。他似乎在“戲弄”曹承林對劉瀟忠貞不二的愛情,讓他在看似唾手可得時又品嚐到失去希望的痛苦。葉兆言文字的平實與其祖父相似,但他追求小說構思的巧妙與情節的出人意外又別有手眼,他是在傳統的現實主義中顯示出傳奇、話本小說意味的隱秘的先鋒派。

孟繁華:這是一篇結構講究、語言精致的小說。愛情,無論當初如何熾熱,也難免被生活打磨得黯淡無光。即便是戀人、夫妻,也難免在相互製約和衝突中產生難以言說的種種痛苦、孤獨或哀怨的內心感受。小說對人的情感深處的探究,顯示了作家獨到的文學眼光。

3票

《浮屠》

《人民文學》2013年第8期 作者:劉榮書

吳秀明:饑餓時代的饑餓書寫。

張學昕:《浮屠》以佛教詞語命名,大概暗示著懺悔與寬容的主旨。它在小說中的出現是因為與糧倉的形似。劉榮書的語言有著鞭子似的力道,一句話一道抽打的痕跡,使人驚異於其文字的穩準狠。因此,我們在這篇小說中也能看到劉恒的名篇《狗日的糧食》中才有的老辣,以及那馬傳丟了糧食後與癭袋女人一樣的撕裂人心的悲嚎。此外,它又間雜了其他的東西,男人的尊嚴與非理性,女人的虛榮與仁慈,人類的欲望與倫理,仇恨以及仇恨過後的懺悔,它們都混雜在那生命的掙紮與死亡的血汙之中。

邵燕君:《浮屠》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少年所經曆的關於糧食的故事。在那個饑餓年代,盛放糧食的糧倉是物質實體,更是獨特的精神存在。小說裏,糧倉的隱喻在發生著變化:少年蘇雙眼中,糧倉是“塔”,寄托了他對世界的美好想象;在晚年蘇雙的眼裏,糧倉則是“浮屠”,是經曆世事後的透徹、慈悲。值得思考的是,小說裏,蘇雙把個人記憶變得“頗有禪宗意味”的方式是對繪畫的命名,與其說是繪畫,不如說是塗抹,他固執地將“舊時代的產物”命名為“浮屠”,重構曆史的方式如此簡單、粗暴,這或許就是小說真正想告訴我們的時代症候。

3票

《寧寧》

《江南》2013青年作家專輯 作者:張忌

任芙康:“小姐”工作,特殊職業。故事行進間,寫出了人心叵測,世事艱辛。你隻要成為了不幸之人,盡管可能時有精神與物質的“斬獲”,但恒久的悲涼卻是注定的。

吳秀明:對風塵“小姐”充滿同情和關愛的書寫。

何誌雲:按摩女對愛情和平凡人生的向往,骨子裏的善良及自尊,以及內心深處的委屈,令人唏噓。

2票

《醉意》

《人民文學》2013年第3期 作者:張惠雯

張學昕:《醉意》對女性內心的探進有著淩淑華《酒後》那樣的韻味。在一個靜謐的雪夜,一個平日沉默寡言的女子借著微醉的掩飾,將她僑居海外庸常的生活中埋著的對“真誠、無間的愛、浪漫的美”的向往表達得淋漓盡致。最後,在第二日酒醒的午後,她的丈夫以詆毀的方式告訴她,那個雪夜總伴她去“瘋”的越南人埃利克隻是個同性戀,這時,我們看到了複雜的人心中那每一個人都“要有愛的對象”的虛無與真切。這是一篇在日常的平靜裏挖掘人心波瀾的優秀作品。

洪治綱:小說以新移民生活作為故事背景,在東西混雜的文化語境中,饒有意味地展示了一位置身海外的青年女性對婚姻的不滿和突圍的艱難。在陌生的異域環境中,女主人的內心充滿了孤獨和壓抑的情緒卻無法排遣,隻能借助一次醉酒獲得短暫的宣泄。盡管這隻是一次非理性的衝撞,但它同樣昭示了人物在倫理與情感之間的微妙裂痕。

2票

《老桂家的魚》

《上海文學》2013年第8期 作者:南翔

何誌雲:都市裏的河流,遺民般的人,如同那條風幹的大魚 ,被世人遺忘而由作者打撈。文學的悲憫既是眼光更是情懷。

胡殷紅:南翔的《老桂家的魚》從曆史的、人文關懷的視角描述深圳都市底層生活。他從物質文明發展最快的城市深圳和在那個環境中不如意的人身上解讀時代的落伍者,分析城市化、繁榮背後邊緣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南翔的人文情結、悲憫情懷背後是他對社會發展進程中深刻的思考。

2票

《師父》

《人民文學》2012年第12期 作者:徐皓峰

張學昕:《師父》在曆史與武俠之中來表現人心與傳統,這在當下小說界屬於小眾。難得的是徐皓峰能將縹緲的曆史人物寫得如此傳神而有真實的質感,這顯示了他紮實的細節描寫功夫。小說滲透了對“民族大義、師徒倫理、男女歡愛、大我小我”的各種主題的思考與掙紮。更使人讚歎的是,在這樣一個短篇的長度裏,作者能為我們描畫出五個以上的鮮活人物,這是當下眾多小說家均缺乏的一個十分可貴的本領。

張燕玲:行雲流水般地敘述了傳統中國武術界開館與踢館的故事,在人生險境和特殊際遇的渲染中,既展示了傳統的踢館文化和俠義精神,又為讀者提供了一種富於戲劇性與快意閱讀的另類文本。

2票

《遇見穆先生》

《收獲》2013年第6期 作者:舊海棠

洪治綱:這是一篇散淡卻不乏韻致的小說。一個生活毫無壓力卻又頗覺無聊的中年婦女小艾,在一次度假過程中,偶遇返鄉的穆先生,並在一次古村寨的遊玩中,走進了穆先生的祖宅。隨著穆先生若有若無的介紹,以及自己的夢幻,小艾的內心漸漸地泛起了某些漣漪,似乎在逼近注定將成為記憶的“廊橋遺夢”。

謝魯渤:旅途中的男女相遇,除去苟合偷情之外,還可能發生什麼樣的故事?作者避易趨難,著力於營造小說的迷人氣息,清新脫俗。

2票

《不可思議的左手》

《2013年台北文學獎作品集》 作者:許舜傑(台灣)

吳秀明:寫手疾恢複,也是在寫人生和家庭的變遷,構思奇特,融入了深切的人生體驗。

邵燕君:作者用溫情脈脈的筆觸,寫出了一個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心境變化。“我”驚奇地發現自己的左手有了右手的功能,惶恐過後開始觀察、思索很多事情,回憶“我”的算術工作、婚姻,還有早年的戰爭經曆,思考“我”和兒、孫三代人所麵臨的社會現實。小說的結構設置很巧妙,以“我”、老伴和兒子一家四人的起床、吃早餐開始,以“我”和老伴兩人吃早餐結束。其間,“不可思議的左手”牽出了曆史記憶,也攪動了心底的波瀾——“左手”這條線索使得小說成為“不可思議”的佳作。

1票

《捉迷藏》

《收獲》2012年第1期 作者:王璞

張學昕:《捉迷藏》是那種細細品味而愈發顯出深意的作品。小說在進入真正的敘事節奏前,有大段的心理分析與情境交代,但直到最後,“我”被夥伴反鎖在圖書館裏而父母均絲毫無察,這時,真正的小說才剛剛開始,但很快,它又結束了。所以,我們隻好再回頭去看前麵,直到這時,我們才真正知道作者在為我們寫下了什麼樣的東西。

1票

《遷墳》

《民族文學》漢文版2012年第6期 作者:馬合木提·約勒瓦斯 翻譯:巴赫提亞·巴吾東

何誌雲:小說確實出色。“遷墳”事件一頭導向俗世,一頭連接傳統。維族文化單純而又斑斕的想象,營造出來一個獨特的文學世界。

0票

《躺臥行動》

《香港文學》2013年1月號 作者:韓麗珠

(作品排名按得票多少為序、審讀委成員按姓氏筆畫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