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子乎,屬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
魏國設置國相,任命田文為相。吳起不高興,對田文說:“我和你比較功勞如何?”田文說:“可以。”吳起便說:“統率三軍,使士兵樂於戰死,敵國不敢謀算,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又問:“整治百官,親善百姓,使倉庫充實,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再問:“鎮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東侵犯,韓國、趙國依附聽命,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還是說:“我不如你。”吳起質問道:“這三條你都在我之下,而職位卻在我之上,是什麼道理?”田文說:“如今國君年幼,國多疑難,大臣們不能齊心歸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這個時候,是囑托給你呢,還是囑托給我呢?”吳起默默不語想了一會兒,說:“囑托給你啊!”
久之,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吳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為人剛勁自喜。子先言於君曰:‘吳起,賢人也,而君之國小,臣恐起之無留心也。君盍試延以女,起無留心,則必辭矣。’子因與起歸而使公主辱子,起見公主之賤子也,必辭,則子之計中矣。”公叔從之,吳起果辭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懼誅,遂奔楚。
過了很久,魏國國相公叔娶公主為妻而以吳起為忌。他的仆人獻計說:“吳起容易去掉,吳起為人剛勁而沾沾自喜。您可以先對國君說:‘吳起是個傑出人才,但君主您的國家小,我擔心他沒有長留的心思。國君您何不試著要把女兒嫁給他,如果吳起沒有久留之心,一定會辭謝的。’主人您再與吳起一起回去,讓公主羞辱您,吳起看到公主如此輕視您,一定會辭謝國君的婚事,這樣您的計謀就實現了。”公叔照此去做,吳起果然辭謝了與公主的婚事。魏武侯疑忌他,不敢信任,吳起害怕被誅殺,於是投奔了楚國。
楚悼王素聞其賢,至則任之為相。起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強兵,破遊說之言從橫者。於是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諸侯皆患楚之強;而楚之貴戚大臣多怨吳起者。
楚悼王平素聽說吳起是個人才,到了便任命他為國相。吳起嚴明法紀號令,裁減一些不重要的閑官,廢除了王族中遠親疏戚,用來安撫獎勵征戰之士,大力增強軍隊、破除合縱連橫遊說言論。於是楚國向南平定百越,向北抵擋住韓、魏、趙三國的擴張,向西征討秦國,各諸侯國都害怕楚國的強大,而楚國的王親貴戚、權臣顯要中卻有很多人怨恨吳起。
秦惠公薨,子出公立。
秦國秦惠公去世,其子即位,是為秦出公。趙武侯薨,國人複立烈侯之太子章,是為敬侯。
趙國趙武侯去世,國中貴族又擁立趙烈侯的太子趙章即位,是為趙敬侯。
韓烈侯薨,子文侯立。
韓國韓烈侯去世,其子即位,是為韓文侯。
十六年(乙未、前386)
十六年(乙未,公元前386年)
初命齊大夫田和為諸侯。
周王朝開始任命齊國大夫田和為諸侯國君。
趙公子朝作亂,奔魏;與魏襲邯鄲,不克。
趙國公子趙朝作亂,出奔魏國,與魏國軍隊一起進襲趙國邯鄲,未能攻克。
十七年(丙申、前385)
十七年(丙申,公元前385年)
秦庶長改逆獻公於河西而立之;殺出子及其母,沈之淵旁。
秦國名叫改的庶長在河西迎接秦獻公,立為國君;把秦出公和他的母親殺死,沉在河裏。
齊伐魯。
齊國攻打魯國。
韓伐鄭,取陽城;伐宋,執宋公。
韓國攻打鄭國,奪取陽城。又攻打宋國,捉住宋國國君。
齊太公薨,子桓公午立。
齊國太公田和去世,其子田午即位,是為齊桓公。
十九年(戊戌、前383)
十九年(戊戌,公元前383年)
魏敗趙師於兔台。
魏國在兔台擊敗趙國軍隊。
二十年(己亥、前382)
二十年(己亥,公元前382年)
日有食之,既。
出現日全食。
二十一年(庚子、前381)
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381年)
楚悼王薨。貴戚大臣作亂,攻吳起;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起,並中王屍。既葬,肅王即位,使令尹盡誅為亂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餘家。
楚悼王去世。貴族國戚和大臣作亂,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悼王屍體邊,伏在上麵。攻擊吳起的暴徒用箭射吳起,並射中了悼王的屍體。辦完葬事,楚肅王即位,命令楚相全數翦滅作亂者,因射吳起之事而被滅族的多達七十餘家。
二十二年(辛醜、前380)
二十二年(辛醜,公元前380年)
齊伐燕,取桑丘。魏、韓、趙伐齊,至桑丘。
齊國攻打燕國,奪取桑兵。魏、韓、趙三國攻打齊國,兵至桑丘。
二十三年(壬寅、前379)
二十三年(壬寅,公元前379年)
趙襲衛,不克。
趙國襲擊衛國,未能攻克。
齊康公薨,無子,田氏遂並齊而有之。
流放的齊康公去世,沒有兒子。田氏家族於是把薑氏的齊國全部兼並了。
是歲,齊桓公亦薨,子威王因齊立。
當年,齊桓公也去世,其子田因齊即位,是為齊威王。
二十四年(癸卯、前378)
二十四年(癸卯,公元前378年)
狄敗魏師於澮。北方狄族在澮山擊敗魏國軍隊。
魏、韓、趙伐齊,至靈丘。
魏、韓、趙三國攻打齊國,兵至靈丘。
晉孝公薨,子靖公俱酒立。
晉國晉孝公去世,其子姬俱酒即位,是為晉靖公。
二十五年(甲辰、前377)
二十五年(甲辰,公元前377年)
蜀伐楚,取茲方。
蜀人攻打楚國,奪取茲方。
子思言苟變於衛侯曰:“其才可將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將;然變也嚐為吏,賦於民而食人二雞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聖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故杞梓連抱而有數尺之朽,良工不棄。今君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棄幹城之將,此不可使聞於鄰國也。”公再拜曰:“謹受教矣!”
孔,字子思,向衛國國君提起苟變說:“他的才能可統領五百輛車。”衛侯說:“我知道他是個將才,然而苟變做官吏的時候,有次征稅吃了老百姓兩個雞蛋,所以我不用他。”孔說:“聖人選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隻有幾尺朽爛處,高明的工匠是不會扔掉它的。現在國君您處在戰國紛爭之世,正要收羅鋒爪利牙的人才,卻因為兩個雞蛋而舍棄了一員可守一城的大將,這事可不能讓鄰國知道啊!”衛侯一再拜謝說:“我接受你的指教。”
衛侯言計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觀衛,所謂‘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則眾謀不進。事是而臧之,猶卻眾謀,況和非以長惡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悅人讚已,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諛求容,諂莫甚焉。君暗臣諂,以居百姓之上,民不與也。若此不已,國無類矣!”
衛侯提出了一項不正確的計劃,而大臣們卻附和如出一口。孔說:“我看衛國,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呀!”公丘懿子問道:“為什麼竟會這樣?”孔說:“君主自以為是,大家便不提出自己的意見。即使事情處理對了沒有聽取眾議,也是排斥了眾人的意見,更何況現在眾人都附和錯誤見解而助長邪惡之風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樂於讓別人讚揚,是無比的昏暗;不判斷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諛奉承,是無比的諂媚。君主昏暗而臣下諂媚,這樣居於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會同意的。長期這樣不改,國家就不象國家了。”
子思言於衛侯曰:“君之國事將日非矣!”公曰:“何故?”對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為是,而卿大夫莫敢矯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為是,而士庶人莫敢矯其非。君臣既自賢矣,而群下同聲賢之,賢之則順而有福,矯之則逆而有禍,如此則善安從生!《詩》曰:‘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孔對衛侯說:“你的國家將要一天不如一天了。”衛侯問:“為什麼?”回答說:“事出有因。國君你說話自以為是,卿大夫等官員沒有人敢改正你的錯誤;於是他們也說話自以為是,士人百姓也不敢改正其誤。君臣都自以為賢能,下屬又同聲稱賢,稱讚賢能則和順而有福,指出錯誤則忤逆而有禍,這樣,怎麼會有好的結果!《詩經》說:‘都稱道自己是聖賢,烏鴉雌雄誰能辨?’不也像你們這些君臣嗎?”
魯穆公薨,子共公奮立。
魯國魯穆公去世,其子姬奮即位,是為魯共公。
韓文侯薨,子哀侯立。
韓國韓文侯去世,其子即位,是為韓哀侯。
二十六年(乙巳、前376)
二十六年(乙巳,公元前376年)
王崩,子烈王喜立。
周安王去世,其子姬喜即位,是為周烈王。
魏、韓、趙共廢晉靖公為家人而分其地。
魏、韓、趙三國一同把晉靖公廢黜為平民,瓜分了他的殘餘領地。
烈王元年(丙午、前375)周烈王元年(丙午,公元前375年)
日有食之。
出現日食。
韓滅鄭,因徙都之。
韓國滅掉鄭國,於是把國都遷到新鄭。
趙敬侯薨,子成侯種立。
趙國趙敬侯去世,其子趙種即位,是為趙成侯。
三年(戊申、前373)
三年(戊申,公元前373年)
燕敗齊師於林狐。
燕國在林狐擊敗齊國軍隊。
魯伐齊,入陽關。
魯國攻打齊國,進入陽關。
魏伐齊,至博陵。
魏國攻打齊國,抵達博陵。
燕僖公薨,子桓公立。
燕國燕僖公去世,其子即位,是為燕桓公。
宋休公薨,子辟公立。
宋國宋休公去世,其子即位,是為宋辟公。
衛慎公薨,子聲公訓立。
衛國衛慎公去世,其子衛訓即位,是為衛聲公。
四年(己酉、前372)
四年(己酉,公元前372年)
趙伐衛,取都鄙七十三。
趙國攻打衛國,奪取七十三個村鎮。
魏敗趙師於北藺。
魏國在北藺擊敗趙國軍隊。
五年(庚戌、前371)
五年(庚戌,公元前371年)
魏伐楚,取魯陽。
魏國攻打楚國,奪取魯陽。
韓嚴遂弑哀侯,國人立其子懿侯。初,哀侯以韓為相而愛嚴遂,二人甚相害也。嚴遂令人刺韓於朝,走哀侯,哀侯抱之;人刺韓,兼及哀侯。
韓國嚴遂殺死韓哀侯,國中貴族立哀侯之子,是為韓懿侯。當初,韓哀侯曾任命韓為國相卻寵愛嚴遂,兩人互相仇恨至深。嚴遂派人在朝廷行刺韓,韓逃到韓哀侯身邊,韓哀侯抱住他,刺客刺韓,連帶韓哀侯也被刺死。
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與公中緩爭立,國內亂。
魏國魏武侯去世,沒有立太子,他的兒子魏與公中緩爭位,國內大亂。
六年(辛亥、前370)
六年(辛亥,公元前370年)
齊威王來朝。是時周室微弱,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天下以此益賢威王。
齊威王朝拜周烈王。當時周王室已十分衰弱,各諸侯國都不來朝拜,唯獨齊王仍來朝拜,因此天下人愈發稱讚齊威王賢德。
趙伐齊,至鄄。
趙國攻打齊國,直至鄄地。
魏敗趙師於懷。
魏國在懷地擊敗趙國軍隊。
齊威王召即墨大夫,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人民給,官無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萬家。召阿大夫,語之曰:“自子守阿,譽言日至。吾使人視阿,田野不辟,人民貧餒。昔日趙攻鄄,子不救;衛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幣事吾左右以求譽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嚐譽者。於是群臣聳懼,莫敢飾詐,務盡崐其情,齊國大治,強於天下。
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責你的話傳來。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卻是田土開辟整治,百姓豐足,官府無事,東方因而十分安定。於是我知道這是你不巴結我的左右內臣謀求內援的緣故。”便封賜即墨大夫享用一萬戶的俸祿。齊威王又召見阿地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阿地鎮守,每天都有稱讚你的好話傳來。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隻見田地荒蕪,百姓貧困饑餓。當初趙國攻打鄄地,你不救;衛國奪取薛陵,你不知道;於是我知道你用重金來買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說好話!”當天,齊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說好話的左右近臣。於是臣僚們毛骨聳然,不敢再弄虛假,都盡力做實事,齊國因此大治,成為天下最強盛的國家。
楚肅王薨,無子,立其弟良夫,是為宣王。
楚國楚肅王去世,他沒有兒子,弟弟良夫即位,是為楚宣王。
宋辟公薨,子剔成立。
宋國宋辟公去世,其子宋剔成即位。
七年(壬子、前369)
七年(壬子,公元前369年)
日有食之。
出現日食。
王崩,弟扁立,是為顯王。
周烈王去世,弟弟姬扁即位,是為周顯王。
魏大夫王錯出奔韓。公孫頎謂韓懿侯曰:“魏亂,可取也。”懿侯乃與趙成侯合兵伐魏,戰於濁澤,大破之,遂圍魏。成侯曰:“殺,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二國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殺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貪也。不如兩分之。魏分為兩,不強於宋、衛,則我終無魏患矣。”趙人不聽。懿侯不悅,以其兵夜去。趙成侯亦去。遂殺公中緩而立,是為惠王。
魏國大夫王錯逃奔韓國。公孫頎對韓懿侯說:“魏國內亂,可以乘機攻取。”韓懿侯於是與趙成侯聯合出兵攻打魏國,在濁澤地方交戰,大敗魏軍,包圍了魏國都城。趙成侯說:“殺掉魏,立公中緩為魏國國君,然後割地退兵,這對我們兩國是有利的作法。”韓懿侯說:“不妥。殺死魏國國君,是強暴;割地後才退兵,是貪婪。不如讓兩人分別治理魏國,魏國分為兩半,比宋國、衛國還不如,我們就再也不用擔心魏國的威脅了。”趙成侯不同意。韓懿侯不高興,率領他的軍隊乘夜離去。趙成侯也隻好退兵歸國。魏於是殺死公中緩即位,是為魏惠王。
太史公曰:魏惠王所以身不死、國不分者,二國之謀不和也。若從一家之謀,魏必分矣。故曰:“君終,無適子,其國可破也。”
太史公司馬遷曰:魏惠王之所以能自身不死,國家不被瓜分,是由於韓、趙兩國意見不和。如果按照其中一家的辦法去做,魏國一定會被瓜分。所以說:“國君死時,無繼承人,國家就會被擊破。”
周烈王
周紀二顯王元年(癸醜、前368)
周紀二周顯王元年(癸醜,公元前368年)
齊伐魏,取觀津。
齊國攻打魏國,奪取觀津。
趙侵齊,取長城。
趙國入侵齊國,占領長城。
三年(乙卯、前366)
三年(乙卯,公元前366年)
魏、韓會於宅陽。
魏國、韓國在宅陽舉行會議。
秦敗魏師、韓師於洛陽。
秦國在洛陽擊敗魏國和韓國軍隊。
四年(丙辰、前365)
四年(丙辰,公元前365年)
魏伐宋。
魏國攻打宋國。
五年(丁巳、前364)
五年(丁巳,公元前364年)
秦獻公敗三晉之師於石門,斬首六萬。王賜以黼黻之服。
秦獻公在石門大敗韓、趙、魏三國聯軍,斬首六萬人。周王特地頒賞他繡有黑、白、青花紋的服飾。
七年(己未、前362)
七年(己未,公元前362年)
魏敗韓師、趙師於澮。
魏國在澮地擊敗韓國和趙國軍隊。
秦、魏戰於少梁,魏師敗績;獲魏公孫痤。
秦國、魏國在少梁激戰,魏國軍隊大敗而逃,公孫痤被俘。
衛聲公薨,子成侯速立。
衛國衛聲公去世,其子衛速即位為衛成侯。
燕桓公薨,子文公立。
燕國燕桓公去世,其子即位為燕文公。
秦獻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時河、山以東強國六,淮、泗之間小國十餘,楚、魏與秦接界。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擯斥之,不得與中國之會盟。於是孝公發憤,布德修政,欲以強秦。
秦國秦獻公去世,其子即位為秦孝公。孝公已經二十一歲了。這時黃河、崤山以東有六個強國,淮河、泗水流域十幾個小國林立,楚國、魏國與秦國接壤。魏國築有一道長城,從鄭縣沿著洛水直到上郡;楚國自漢中向南占有巴郡、黔中等地。各國都把秦國當作未開化的夷族,予以鄙視,不準參加中原各諸侯國的會議盟誓。目睹此情,秦孝公決心發憤圖強,整頓國家,修明政治,讓秦國強大起來。
八年(庚申、前361)
八年(庚申,公元前361年)
孝公下令國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裏,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複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於是衛公孫鞅聞是令下,乃西入秦。
秦孝公在國中下令說:“當年我國的國君秦穆公,立足於岐山、雍地,勵精圖治,向東平定了晉國之亂,以黃河劃定國界;向西稱霸於戎翟等族,占地廣達千裏;被周王賜與方伯重任,各諸侯國都來祝賀,所開辟的基業是多麼光大宏偉。隻是後來曆代國君厲公、躁公、簡公及出子造成國內動亂不息,才無力顧及外事。魏、趙、韓三國奪去了先王開創的河西領土,這是無比的恥崐辱。到獻公即位時,平定安撫邊境,把都城遷到櫟陽,親往治理,準備向東征討,收複穆公時的舊地,重修穆公時的政策法令。我想到先輩的未竟之誌,常常痛心疾首。現在賓客群臣中誰能獻上奇計,讓秦國強盛,我就封他為高官,給他封地。”衛國的公孫鞅聽到這道命令,於是西行來到秦國。
公孫鞅者,衛之庶孫也,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賢,未及進。會病,魏惠王往問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諱,將柰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衛鞅,年雖少,有奇才,願君舉國而聽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公叔召鞅謝曰:“吾先君而後臣,故先為君謀,後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殺臣乎!”卒不去。王出,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衛鞅也!既又勸寡人殺之,豈不悖哉!”衛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監以求見孝公,說以富國強兵之術;公大悅,與議國事。
公孫鞅,是衛國宗族旁支後裔,喜好法家刑名之學。他在魏國國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深知他的才幹,但還未來得及推薦,就重病不起。魏惠王前來看望公叔痤,問道:“您如果不幸去世,國家大事如何來處置?”公叔痤說:“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職的公孫鞅,年紀雖輕,卻有奇才,希望國君把國家交給他來治理!”魏惠王聽罷默然不語。公叔痤又說:“如果國君您不采納我的建議而重用公孫鞅,那就要殺掉他,不要讓他到別的國家去。”魏惠王許諾後告辭而去。公叔痤又急忙召見公孫鞅道歉說:“我必須先忠於君上,然後才能照顧屬下;所以先建議惠王殺你,現在又告訴你。你趕快逃走吧!”公孫鞅搖頭說:“國君不能聽從你的意見來任用我,又怎麼能聽從你的意見來殺我呢?”到底沒有出逃。魏惠王離開公叔痤,果然對左右近臣說:“公叔痤病入膏肓,真是太可憐了。他先讓我把國家交給公孫鞅去治理,一會兒又勸我殺了他,豈不是糊塗了嗎?”公孫鞅到了秦國後,托寵臣景監推薦見到秦孝公,陳述了自己富國強兵的計劃,孝公大喜過望,從此與他共商國家大事。
十年(壬戌、前359)
十年(壬戌,公元前359年)
衛鞅欲變法,秦人不悅。衛鞅言於秦孝公曰:“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甘龍曰:“不然,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衛鞅曰:“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製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不告奸者與降敵同罰。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複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公孫鞅想實行變法改革,秦國的貴族都不讚同。他對秦孝公說:“對下層人,不能和他們商議開創的計劃,隻能和他們分享成功的利益。講論至高道德的人,與凡夫俗子沒有共同語言,要建成大業也不能去與眾人商議。所以聖賢之人隻要能夠強國,就不必拘泥於舊傳統。”大夫甘龍反駁說:“不對,按照舊章來治理,才能使官員熟悉規矩而百姓安定不亂。”公孫鞅說:“普通人隻知道安於舊習,學者往往陷於所知範圍不能自拔。這兩種人,讓他們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們商討舊章之外開創大業的事。聰明的人製訂法規政策,愚笨的人隻會受製於人;賢德的人因時而變,無能的人才死守成法。”秦孝公說:“說得好!”便任命公孫鞅為左庶長的要職。於是製定變法的法令。下令將人民編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監督,犯法連坐。舉報奸謀的人與殺敵立功的人獲同等賞賜,隱匿不報的人按臨陣降敵給以同等處罰。立軍功者,可以獲得上等爵位;私下鬥毆內訌的,以其輕重程度處以大小刑罰。致力於本業,耕田織布生產糧食布匹多的人,免除他們的賦役。不務正業因懶惰而貧窮的人,全家收為國家奴隸。王親國戚沒有獲得軍功的,不能享有宗族的地位。明確由低到高的各級官階等級,分別配給應享有的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衣飾器物。使有功勞的人獲得榮譽,無功勞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顯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複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崐予五十金。乃下令。
法令已詳細製訂但尚未公布,公孫鞅怕百姓難以確信,於是在國都的集市南門立下一根長三丈的木杆,下令說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門去就賞給十金。百姓們感到此事很古怪,沒人動手去搬。公孫鞅又說:“能拿過去的賞五十金。”於是有一個人半信半疑地拿著木杆到了北門,立刻獲得了五十金的重賞。這時,公孫鞅才下令頒布變法法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其後民莫敢議令。
變法令頒布一年後,秦國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使民不便的數以千計。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法律,公孫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於上層人士帶頭違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便將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將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以示懲戒。第二天,秦國人聽說此事,都小心翼翼地遵從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國一片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的太平景象,百姓勇於為國作戰,不敢再行私鬥,鄉野城鎮都得到了治理。這時,那些當初說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來說新法好,公孫鞅說:“這些人都是亂法的刁民!”把他們全部驅趕到邊疆去住。此後老百姓不敢再議論法令的是非。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稱刻薄,又處戰攻之世,天下趨於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臣司馬光曰:信譽,是君主至高無上的法寶。國家靠人民來保衛,人民靠信譽來保護;不講信譽無法使人民服從,沒有人民便無法維持國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騙天下,建立霸業者不欺騙四方鄰國,善於治國者不欺騙人民,善於治家者不欺騙親人。隻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騙鄰國,欺騙百姓,甚至欺騙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一敗塗地。靠欺騙所占的一點兒便宜救不了致命之傷,所得到的遠遠少於失去的,這豈不令人痛心!當年齊桓公不違背曹沫以脅迫手段訂立的盟約,晉文公不貪圖攻打原地而遵守信用,魏文侯不背棄與山野之人打獵的約會,秦孝公不收回對移動木杆之人的重賞,這四位君主的治國之道尚稱不上完美,而公孫鞅可以說是過於刻薄了,但他們處於你攻我奪的戰國亂世,天下爾虞我詐、鬥智鬥勇之時,尚且不敢忘記樹立信譽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況今日治理一統天下的當政者呢!
韓懿侯薨,子昭侯立。
韓國韓懿侯去世,其子即位為韓昭侯。
十一年(癸亥、前358)
十一年(癸亥,公元前358年)
秦敗韓師於西山。
秦國在西山擊敗韓國軍隊。
十二年(甲子、前357)
十二年(甲子,公元前357年)
魏、韓會於。
韓國、魏國在地舉行會議。
十三年(乙醜、前356)
十三年(乙醜,公元前356年)
趙、燕會於阿。
趙國、燕國在阿地舉行會議。
趙、齊、宋會於平陸。
趙國、齊國、宋國在平陸舉行會議。
十四年(丙寅、前355)十四年(丙寅,公元前355年)
齊威王、魏惠王會田於郊。惠王曰:“齊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惠王曰:“寡人國雖小,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豈以齊大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為寶者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於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而從者七千餘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此四臣者,將照千裏,豈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慚色。
齊威王、魏惠王在效野約會狩獵。魏惠王問:“齊國也有什麼寶貝嗎?”齊威王說:“沒有。”魏惠王說:“我的國家雖小,尚有十顆直徑一寸以上、可以照亮十二乘車子的大珍珠。以齊國之大,難道能沒有寶貝?”齊威王說:“我對寶貝的看法和你可不一樣。我的大臣中有位檀子,派他鎮守南城,楚國不敢來犯,泗水流域的十二個諸侯國都來朝賀。我的大臣中還有位盼子,使他守高唐,趙國人怕得不敢向東到黃河邊來打漁。我的官吏中有位黔夫,令他守徐州,燕國人在北門、趙國人在西門望空禮拜求福,相隨來投奔的多達七千餘家。我的大臣中有位種首,讓他防備盜賊,便出現路不拾遺的太平景象。這四位大臣,光照千裏,豈止是十二乘車子呢!”魏惠王聽了麵色十分慚愧。
秦孝公、魏惠王會於杜平。
秦孝公、魏惠王在杜平舉行會議。
魯共公薨,子康公毛立。
魯國魯共公去世,其子姬毛即位為魯康公。
十五年(丁卯、前354)
十五年(丁卯,公元前354年)
秦敗魏師於元裏,斬首七千級,取少梁。
秦國在元裏擊敗魏國軍隊,斬首七千餘人,奪取少梁。
魏惠王伐趙,圍邯鄲。楚王使景舍救趙。
魏惠王率軍攻打趙國,圍困邯鄲城。楚王派景舍為將出兵救趙。
十六年(戊辰、前353)
十六年(戊辰,公元前353年)
齊威王使田忌救趙。
齊威王派田忌率軍救趙。
初,孫臏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仕魏為將軍,自以能不及孫臏,乃召之;至,則以法斷其兩足而黥之,欲使終身廢棄。齊使者至魏,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者;齊使者竊載與之齊。田忌善而客待之,進於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於是威王謀救趙,以孫臏為將;辭以刑餘之人不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
起初,孫臏與龐涓一起學兵法,龐涓在魏國做將軍,自己估量才能不如孫臏,便召孫臏前來魏國,又設計依法砍斷孫臏的雙腳,在臉上刺字,想使他終身成為廢人。齊國使者來到魏國,孫臏以受刑罪人身份與他暗中相見,說動了齊國使者,偷偷地把孫臏藏在車中回到齊國。齊國大臣田忌把他奉為座上客,又推薦給齊威王。威王向他請教了兵法,於是延請他為老師。這時齊威王計劃出兵援救趙國,任命孫臏為大將,孫臏以自己是個殘疾之人堅決辭謝,齊威王便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讓他坐在簾車裏,出謀劃策。
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疲於內;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必釋趙以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也。”田忌從之。十月,邯鄲降魏。魏師還,與齊戰於桂陵,魏師大敗。
田忌準備率兵前往趙國,孫臏說:“排解兩方的鬥毆,不能用拳腳將他們打開,更不能上手扶持一方幫著打,隻能因勢利導,乘虛而入,緊張的形勢受到阻禁,就自然化解了。現在兩國攻戰正酣,精兵銳卒傾巢而出,國中隻剩老弱病殘;您不如率軍急襲魏國都城,占據交通要道,衝擊他們空虛的後方,魏軍一定會放棄攻趙回兵救援。這樣我們一舉兩得,既解了趙國之圍,又給魏國國內以打擊。”田忌聽從了孫臏的計策。十月,趙國的邯鄲城投降了魏國。魏軍又急忙還師援救國內,在桂陵與齊國軍隊發生激戰,魏軍大敗。
韓伐東周,取陵觀、廩丘。
韓國攻打東周王朝,奪取陵觀、廩丘。
楚昭奚恤為相。江乙言於楚王曰:“人有愛其狗者,狗嚐溺井,其鄰人見,欲入言之,狗當門而噬之。今昭奚恤常惡臣之見,亦猶是也。且人有好揚人之善者,王曰:‘此君子也,’近之;好揚人之惡者,王曰:‘此小人也,’遠之。然則且有子弑其父、臣弑其主者,而王終己不知也。何者?以王好聞人之美而惡聞人之惡也。”王曰:“善,寡人願兩聞之。”
楚國任用昭奚恤為國相。江乙對楚王說:“有個寵愛自己狗的人,狗向井裏撒尿,鄰居看見了,想到他家裏去告訴他,卻被狗堵住門咬。現在昭奚恤常常阻撓我來見您,就像惡狗堵門一樣。況且一有專說別人好話的人,您就說:‘這是君子啊!’便親近他;而對愛指出別人缺點的人,您總是說:‘這是個小人。’便疏遠他。然而人世間有兒子殺父親、臣下殺君主的惡人,您卻始終不知道。為什麼呢?原因在於您隻愛聽對別人的稱頌,不愛聽對別人的指責呀!”楚王聽後說:你說得對,今後我要聽取兩方麵的言論。
十七年(己巳、前352)
十七年(己巳,公元前352年)
秦大良造伐魏。
秦國大良造率軍攻打魏國。
諸侯圍魏襄陵。
各諸侯國出兵圍攻魏國襄陵城。
十八年(庚午、前351)
十八年(庚午,公元前351年)
秦衛鞅圍魏固陽,降之。
秦國公孫鞅率軍圍攻魏國固陽,固陽歸降。
魏人歸趙邯鄲。與趙盟漳水上。
魏國把奪來的邯鄲城歸還趙國,與趙國在漳水之畔締結和約。
韓昭侯以申不害為相。
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為國相。
申不害者,鄭之賤臣也,學黃、老、刑名,以幹昭侯。昭侯用為相,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
申不害,原是鄭國的卑賤小臣,後來學習黃帝、老子著作和法家刑名學問,向韓昭侯遊說。韓昭侯便用他為國相,對內整頓政治,對外積極開展交往,這樣進行了十五年,直到申不害去世,韓國一直國盛兵強。
申子嚐請仕其從兄,昭侯不許,申子有怨色。昭侯曰:“所為學於子者,欲以治國也。今將聽子之謁而廢子之術乎,已其行子之術而廢子之請乎?子嚐教寡人修功勞,視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將奚聽乎?”申子乃辟舍請罪曰:“君真其人也!”
申不害曾經請求讓他的堂兄做個官,韓昭侯不同意,申不害很不高興。韓昭侯對他說:“我之所以向你請教,就是想治理好國家。現在我是批準你的私請來破壞你創設的法度呢,還是推行你的法度而拒絕你的私請呢?你曾經開導我要按功勞高低來封賞等級,現在你卻有私人的請求,我該聽哪種意見呢?”申不害便離開了自己正式居室,另居別處,向韓昭侯請罪說:“您真是我企望效力的賢明君主!”
昭侯有弊褲,命藏之。侍者曰:“君亦不仁者矣,不賜左右而藏之!”昭侯曰:“吾聞明主愛一顰一笑,顰有為顰,笑有為笑。今褲豈特顰笑哉!吾必待有功者。”
韓昭侯有條破褲子,讓侍從收藏起來,侍從說:“您真是太吝嗇了,不賞給我們還讓收起來。”韓昭侯說:“我知道賢明君主珍惜一舉一動,一皺眉頭,一個笑臉,都是有感而發。現在這褲子比皺眉笑臉更重要,必須等到有人立功才給。”
十九年(辛未、前350)
十九年(辛未,公元前350年)
秦商鞅築冀闕宮庭於鹹陽,徙都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並諸小鄉聚,集為一縣,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廢井田,開阡陌。平鬥、桶、權、衡、丈、尺。
秦國公孫鞅在鹹陽修建宮殿,將國都遷到那裏。又下令禁止百姓家庭不分長幼尊卑地父子、兄弟混居一堂。把四散的小村落合並到一起,成為一個縣,設置縣令、縣丞等官員,共設了三十一個縣。還廢除舊的井田製度,打破原來的土地疆界。並統一鬥、桶、權、衡、丈、尺等計量單位。
秦、魏遇於彤。
秦軍和魏軍在彤地發生遭遇戰。
趙成侯薨,公子絏與太子爭立;絏敗,奔韓。
趙國趙成侯去世,公子趙絏與太子爭奪君位,趙絏失敗,逃奔韓國。
二十一年(癸酉、前348)
二十一年(癸酉,公元前348年)
秦商鞅更為賦稅法,行之。
秦國公孫鞅改革賦稅製度,付諸實行。
二十二年(甲戌、前347)
二十二年(甲戌,公元前347年)
趙公子範襲邯鄲,不勝而死。
趙國公子範襲擊邯鄲,未能取勝卻被殺死。
二十三年(乙亥、前346)
二十三年(乙亥,公元前346年)
齊殺其大夫牟。
齊國殺死大夫田牟。
魯康公薨,子景公偃立。
魯國魯康公去世,其子姬偃即位為魯景公。
衛更貶號曰侯,服屬三晉。
衛國把自己的爵位降低為侯,臣服於韓、趙、魏三國。
二十五年(丁醜、前344)
二十五年(丁醜,公元前344年)
諸侯會於京師。
諸侯在京師舉行會議。
二十六年(戊寅、前343)
二十六年(戊寅,公元前343年)
王致伯於秦,諸侯皆賀秦。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帥師會諸侯於逢澤以朝王。
周顯王封秦國國君為諸侯之長,各國都來致賀。秦孝公命令公子少官率軍隊與諸侯在逢澤舉行會議,以朝見周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