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女性愛情觀的反思(2 / 2)

有大致相當的物質背景,兩個人在一起才不致因為財產而糾紛;有大致的家庭成長背景,兩個人在一起才能有更多的共同的話題愛好,精神上的彼此了解支持欣賞更有助於愛情的成長;有大致相當的階層,才不至於有太多的輿論影響,有助於愛情生活的平穩。

四、《三言》中得到的反思——女性應做出合理的選擇

在《三言》中,又有許多愛情作品表現癡情女子與負心漢的矛盾,作者以高度的熱情和極大的同情心肯定和讚揚了廣大純情少女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愛情的精神,包括那些淪落風塵的娼妓,她們的心靈是那麼美好,品德是那麼高尚! 相反,對那些負心的薄情男子則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和譴責。

明代小說中的女性帶有市民女性的色彩,敢愛、敢恨、敢於追求,往往處於主動地位,其中的男子帶有更多的社會性,他們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除了個人的因素之外,如思想觀念、個人品質、愛情基礎等,更重要的是往往受到社會諸因素的影響,如社會、家庭、道德、禮教、金錢等。當他們無力衝破這種種阻力時,中途負心就成為一種必然。所以,“癡情女子負心漢”與“始亂之終棄之”的現象是在不同的曆史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因而具有不同的社會意義。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警世通言》第32 卷) 是《三言》中最為優秀的作品之一。故事講述了貴族公子李甲與京城教坊司名妓杜十娘相親相愛,十娘自己出資贖身,嫁給李甲。在隨李甲回江南老家的途中,李甲為鹽商子弟孫富的花言巧語所蠱惑,中途變心,十娘得知消息後,義憤填膺,在當眾斥責了李甲孫富後,懷抱價值連城的百寶箱,舉身赴江,演出了一出震撼千古的人間悲劇。

大多數人對於此的評價是女子追求自由的表現,然而卻是一出女子最終死去的悲劇。如果說杜十娘追求自由,那麼她沒有得到,這是不是又是對當時不可能掙脫的束縛的一種象征呢?

愛情固然美好,但也隻是生活的一部分,女性應當在生活中尋找更多方麵的精神支撐。在古代社會中,男女的不同社會分工以及社會固有觀念導致了女性在生活過程中對男性的絕對依賴,因此,除了感情方麵,物質經濟方麵也成為女性不能擁有獨立人格的重要因素。因此,當代女性應該從中得到啟示,在當代社會給予女性充分的尊重和社會勞動認同的基礎之上,要進行自身的省悟和修養的提升,才能塑造獨立的人格,作出人生的自我選擇,才能在社會生活中享有權利和地位,擁有更幸福的生活!

參考文獻:

1、《癡心女子負心漢——談中女主人公的行為欠缺》丁武

2、《中國古典短篇小說愛情主題之嬗變》 劉保忠

3、《“背棄模式”中行為主體差異性分析》 徐梅

4、《悲情女子霍小玉——淺析霍小玉的悲劇形象》 王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