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說為例,談90年代中國內地審美文化現象
文化論壇
作者:楊婕
摘 要:90年代審美文化現象有其獨特的特點和形式,文章主要以文學現象為例來談,兼及其他一些文化現象,可以看出其複雜性所在,即90年代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並存,力圖分析文中所列的舉審美文化現象背後更為深層的原因,並指出90年代審美文化現象的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90年代;審美文化;大眾文化;文學
作者簡介:楊婕,女,河南三門峽人,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文藝學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典文論與美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9--02
著名文化學者王一川曾指出,20世紀90年代的審美文化呈現出不同於80年代的如下大體風貌:性質上的泛審美、主潮上的大眾文化、結構上的分流互滲、類型上的戲劇性和對話上的雜語喧嘩。簡單說來,這是由純而雜或從一向多的演進,其焦點是分化。[1]90年代的審美文化作為當代審美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獨特性所在。當代審美文化是一個特指概念,是指在現代商品社會應運而生的、以大眾傳播媒介為載體的、以現代都市大眾為主要對象的文化形態,這是一種帶有濃厚商業色彩的、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生產出來的文化。[2]談90年代的當代審美文化,離不開大眾文化,二者有著密切的關係。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中國的社會文化現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市場化、世俗化以及它的文化形態——大眾消費文化的興起,使得整個中國文化“地形圖”因之而被重繪。以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為標誌的市場經濟的確立以及快速發展,引發了社會轉型的加深、加劇。這一世俗化潮流同樣也反映在文化藝術界,並引發了90年代初中期關於“人文精神”的大討論,它的核心話題就是大眾文化。[3]
90年代的文學界有餘華的《活著》、賈平凹的《廢都》、王朔的《你不是一個俗人》、王小波的《黃金時代》等不同風格的小說。影視界有電視劇《渴望》、《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以及《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等,有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霸王別姬》、《陽光燦爛的日子》、《甲方乙方》等。值得一提的是,隨著80年代的結束,文學失去了轟動效應,到了90年代,文學借影視複蘇從而實現自我重構。[4]王朔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範例,王朔在90年代正是頻頻利用影視媒介對自己的持續關注而實現其文學作品的長期熱銷。回望90年代的審美文化現象,“王小波熱”是繞不開的。王小波在1997年去世後,受到媒體的關注,形成了持續幾年的“王小波熱”現象,這一現象是非常複雜的。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文知識分子,王小波所代表的是一種精英文化,他的存在為中國人文知識分子如何定位自身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說到人文知識分子,就不能不提知識界在1993年掀起的“人文精神大討論”的論爭。這次討論緣起於中國社會商業化過程的加速和大眾文化的興起使得人文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邊緣化。雖然這次討論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結果,但是人文知識界並沒有停止對這次討論的繼續思考,因為知識分子所麵對的社會現實依然如故。
眾所周知,80年代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學創作的輝煌時代。進入90年代以來,伴隨著電視的普及與影視的廣泛傳播,文學的式微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1992年提出中國社會以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文學體製的改革也作為一項文化政策直接提了出來。市場化不僅改變了作家的生存方式,而且也出現了作品自身與出版運作、廣告宣傳相配合而構成暢銷熱點的現象。[5]例如,隨著90年代初期《渴望》等電視劇的成功,借助影視之力而暢銷的文學作品使得王朔在90年代聲名大噪。王朔在90年代不僅參與了《渴望》和《編輯部的故事》的創作,他的小說《過把癮就死》還被改編成電視劇《過把癮》,《動物凶猛》被改編成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我是你爸爸》被改編成電影《冤家父子》等,王朔的小說也因此實現了持續的熱銷。新世紀以來,王朔的作品繼續被改編,電視劇《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改編自小說《玩的就是心跳》。當然借助影視改編而實現小說熱銷的也不僅僅是王朔,作家劉恒在1997年的小說《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先後被改編成了電影《沒事偷著樂》與同名電視劇,且都獲得了好評,這直接導致了小說的熱銷。90年代文學借助影視而引起關注的現象,到了新世紀就更為常見了,90年代僅僅是這一文化現象的發端。麵對文學的邊緣化,知名學者朱大可曾指出,文學已經動身離開這種二維書寫的寄主,進入全新的視語文學時代。文學正在像蝴蝶一樣的蛻變,它丟棄了古老的軀殼,卻利用新媒體,以影視、遊戲和短信的方式重返文化現場。在新科技的讚助下,文學甚至可能在三維影像裏取得更年輕的容貌。[6]以王朔為例,了解90年代文學與影視共舞的文化現象,有助於我們更為深入地理解目前文學界與影視界的一些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