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曾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校園投毒事件:1994年,當時清華大學化學係1992級的女生朱令,突然出現了許多奇怪的病症(若幹年後才知道是鉈中毒),最終全身癱瘓。朱令的父母曾認為是其同宿舍女生蓄意投毒。該案多年來一直懸而未決,鉈中毒背後的原因也撲朔迷離。
作為機體攝入含鉈化合物後產生的中毒反應,它通常具有較為典型的神經係統、消化係統損傷以及毛發脫落、皮膚傷害等症狀。
在該事件中,鉈中毒在中國得到確診的過程,體現了確診罕見病的巨大困難。患者出現了普通醫生無法解釋的奇怪症狀:肚子疼痛,頭發脫落……此後,患者的麵部肌肉開始麻痹,自主呼吸消失,並陷入了長達5個月的昏迷。各種檢查都未能查出病因(包括艾滋病病毒、脊髓穿刺、核磁共振、免疫係統、化學物質中毒和萊姆病等檢測,不過除了萊姆病檢測外,其他項目的化驗結果皆為陰性),1995年,朱令的同學通過互聯網發出了英文求救電子郵件,並收到上千封回信,其中約有三分之一認為這是典型的鉈中毒。
不過,由於確診時間過晚,鉈離子在體內滯留時間太久,患者神經係統已遭到嚴重損害,視覺幾乎完全喪失,肌體功能也受到嚴重損傷。至此,鉈中毒開始走入大眾視線。
水俁病
作為一種慢性汞中毒疾病,水俁病可謂大自然對人類肆意汙染環境的懲罰。它多因食入被有機汞汙染河水中的魚、貝類所引起的甲基汞為主的有機汞中毒,或因孕婦吃了被有機汞汙染的海產品後引起嬰兒患先天性水俁病,是有機汞侵入腦神經細胞而引起的一種綜合性疾病。1953年,水俁病在日本熊本縣水俁灣附近的漁村被人們首次發現,並因此得名。
曾獲得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的《海豚灣》(The Cove),記錄了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居民漁獵、食用海豚的“傳統”,並從側麵提醒人們食用海豚會導致汞中毒。日本國內水俁病綜合研究中心對該地1017名居民進行了甲基汞(汞的一種)含量測試,結果發現,當地居民頭發中甲基汞含量明顯高於其他14個不食用海豚地區的居民:男性居民體內平均甲基汞含量為11毫克/千克,女性為6.63毫克/千克,而在日本其他14個地區的檢測結果為男性2.47毫克/千克、女性1.64毫克/千克。
水俁病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八大公害事件”都在短期內導致人群大量發病和死亡。
事實上,國內關於非遺傳罕見病的數據和報道都非常少。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聞常常會提及路人因好奇而撿拾路邊異常漂亮的石頭,而這些石頭都具有超高放射性,從而導致撿拾者患病甚至死亡。從患病率歸類來說,這可謂是另一種偶然發生的罕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