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秋陽普照,涼風漸起。
粵北的崇山峻嶺。五角帽、灰色土布製服、三八大蓋,駁殼槍,以及一張張年輕而又喜悅的瞼龐,這支1300多人的隊伍似滾滾的鐵流,綿延數裏,向北挺進。
日本帝國主義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這震奮人心的消息,使踏上征程的全體指戰員增添了無窮的動力,步子越走越快,越走越有力……
一、迎“兩王”千裏挺進,抵五嶺萬般險阻
東江縱隊五支隊政委黃業,是一位英俊、幹練的指揮員,他是廣東惠陽人,小學教員出身,二十五六歲,穿一件灰條紋布的“列寧裝”,腰間束著皮帶,佩著一支小“航空曲尺”手槍,大步流星地往前趕。忽然,走在他前麵一個十五六歲的小戰士不小心踢在路旁的樹頭上,一個跟蹌,黃業手急眼快,將他一把抱住,說道:“小鬼,走路也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啊。”小鬼從首長懷裏掙脫出來,紅著臉說:“首長,我記住了。”不知不覺間,小戰士的三八大蓋扛在了支隊首長的肩上,他想要回去,卻被黃政委嚴肅的眼神製止了。
戰士們“唰唰唰”的腳步聲,將黃業的思緒閃回到部隊出發前令人難忘的一幕……
1945年初,東江縱隊這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經曆了艱苦的敵後遊擊戰爭歲月,在東江南北、廣九鐵路東西和粵北地區,建立了抗日根據地,與其他抗日縱隊一道,牽製和抵禦廣東敵偽的主要力量:由於革命鬥爭的節節勝利,東縱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和直屬部隊從惠陽縣轉移到博羅縣羅浮山。
羅浮山是廣東的四大名山,位於東江河畔,海拔1281多米,這裏地形複雜,風景秀麗;相傳晉人葛洪曾在這裏釆藥煉丹,留下冼藥池、煉丹爐等古跡。宋代大詩人蘇東坡被貶為惠州知府後,悵然中也被這名勝古跡所打動,吟詠出“羅浮山下四時春”的佳句。
登高遠眺,衝虛觀、白鶴觀、黃龍觀等軒昂廟宇,既幽深雅靜,又蔚為壯觀,古木參天的山林深處,泉水淙淙,鳥聲不絕於耳……此外,羅浮山還地形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
南方的7月,雖是驕陽似火,然而在林深廟宇中。仍是一片清涼。由東江縱隊政治委員、新當選的中共廣東區委書記林子同誌傳達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精神。東縱司令員曾生、副司令員王作堯和政治部主任楊康華等領導均參加了這次會議。
時任東縱四支隊政委的黃業,正帶領部隊在廣州外圍增城地區活動,接到通知後,興衝衝地參加這一盛會。前來參加會議的除了東江縱隊的幹部以外,還有珠江縱隊、韓江縱隊等部隊以及各地區黨的代表。
會議是在衝虛觀的大廳裏召開的,100多人坐滿了廳堂。林平用濃重的江西口音的話語傳達了黨的“七大”精神。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了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也就是說,這次大會是在國內外形勢正朝著勝利的方向迅猛發展,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處於最後勝利的前夜召開的。
在“七大”會議上,毛澤東同誌致開幕詞和作《論聯合政府》的報告。
在會議過程中,林平還傳達了黨中央關於開辟五嶺抗日根據地的指示。
何謂“五嶺”?
五嶺,就是指綿亙於粵贛湘邊的大庾嶺、騎田嶺、萌渚嶺、都龐嶺、越城嶺的總稱。
五嶺之稱,最早見於《史記·張耳傳》——“泰南有五嶺之戍”。能夠戍守的,當然隻有入粵的通道關口,是以裴淵《廣州記》列出的大庾始安、臨賀、桂陽、揭陽五地,這是從東西走向而言的。
考據《史記》的學者顏師古注釋,五嶺就是“西直衡山,南窮東海,一山之限耳,而別標五者”,這是指南北走向,從湖南的衡山一直到南海,都是五嶺的範圍。
清朝廣東詩人屈大均有詩雲:“五嶺南迤衡嶽臂,迢遙直與海天長”,他認為五嶺就是南嶽之臂。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五嶺建立過井岡山紅色根據地,紅軍北上抗日後,陳毅、項英在這裏領導三年遊擊戰爭:抗日戰爭開始,陳毅率隊下山參加新四軍以後,國民黨反動派對這一紅色根據地實施了瘋狂的鎮壓:1942年夏,中共南方工委副書記張文彬和粵北省委書記李大林相繼被捕,黨的地下組織遭到了大麵積的破壞,革命處於低潮,然而白色恐怖沒有將革命的種子扼殺絕,它深深地紮根在粵北這片有著光榮革命鬥爭傳統的土壤上……
黨中央決定在五嶺地區開辟根據地,無疑是高屋建瓴,具有戰略性的眼光:五嶺位於中原、江南、華南三塊根據地的中點,在此建立根據地將使華中、華南各解放區南北呼應、互相支援,改變南方人民武裝力量分散的格局,使人民戰爭在戰略上得到更大的回旋餘地,既能配合各個戰場對日反攻,同時在抗戰勝利後如果出現內戰,也能牽製南方一翼,支援北方的老解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