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還決定,派出由王震、王首道指揮的三五九旅,從延安南下五嶺,會合東江縱隊,共同執行這一重要的任務。
會議期間,林平派人通知黃業到他的住地去談話。
林平沒等黃業坐下就說:“黃業,不要回四支隊了,縱隊決定派你到五支隊當政委去。”
黃業知道,五支隊是東縱的主力部隊之一,在羅浮山附近的橫河一帶活動。支隊長叫劉培,是一位英勇善戰的中層指揮員,他的右手就是在一次戰鬥中,拿過戰土的步槍向敵人射擊寸被敵人擊中至殘的。
“什麼時候走?”黃業不禁問道。
“開完會就走。挺進粵北,與三五九旅會師!”
正當五支隊整裝待發挺進粵北之際,王作堯副司令員打來了電話,傳達了一個令人歡欣鼓舞的消息:
“五支隊嗎?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日本已經宣布無條件投降了!”
一時間,接電話的黃業政委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問了一句:“王副司令員,您說什麼呀?”
王作堯一宇一頓地重複了剛才的消息。
黃業握著話筒,向上揮舞了一下,道:“日本帝國主義的日子到頭了!”興奮片刻,他停了一下問:“要不要立即向部隊宣布?”
“可以。沒有新的部署,你們的行動計劃不變。”王作堯副司令員果斷道。
日本投降的消息風刮似地傳遍了部隊。
隨著部隊北上的“魯迅藝術宣傳隊”支隊部的大門口作為臨時舞台,沒有現成的鑼鼓樂器,就用菜盆,茶缸當樂器敲打;沒有獅頭,就用竹籮、鐵桶舞起來;女同誌手執鮮花跳起了秧歌舞,歌唱演員引吭高歌……這熱鬧的場麵引來了戰鬥單位的幹部、戰士和當地老百姓的圍觀,裏三層、外三層擠得水泄不通。
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中國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終於換來了今天的勝利,迎來了新的曙光。
羅浮山東北麵的橫河圩,東縱隊副司令員王作堯。珠江縱隊司令員林鏘雲、東江縱隊政治部主任楊康華組成的粵北指揮部,在這裏與劉培、黃業率領的第五支隊、東江幹校1300多人舉行了挺進粵北誓師大會。
戰士們舉起了鋼槍,口號聲震動天宇。
8月15日黃昏,部隊出發了,大家含淚告別了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根據地,一路浩浩蕩蕩,沿途群眾夾道歡迎。
隊伍出博羅、跨龍門,直抵從化山區……
而一年前,東江縱隊已著力開展粵北根據地,我西北支隊蔡國梁、鄧楚白、陳誌強等同誌和北江支隊鄔強、李東明等同誌,已率領部隊先期挺進到英德、清遠,翁源開展武裝鬥爭;何俊才同誌率領一個大隊在翁源、始興南部活動,這三支隊伍沿著北江西岸和粵漢鐵路東西兩麵,向北擴展,似鋼刀插入敵人的心髒,也為東縱主力北上起到前驅和配合作用。
東縱主力部隊踏進了粵北山區,處處高山峽穀,涼風颼颼,在珠江三角洲溫暖天氣活動慣的戰士身穿單衣,不禁直打哆嗦。出發前,縱隊後勤單位正在趕製一批冬衣,但由於日程緊迫,部隊沒來得及發放冬衣就踏上了征程。沒有冬衣禦寒,就會發生非戰鬥減員,這是北上部隊不願看到的現實。
東縱北上主力來到英德、翁源,以鄔強為首的北江支隊已在這裏等候,兩支部隊會合,似久別重逢的親兄弟,寒暄不絕於耳。幾個月來,北江支隊戰鬥頻仍,在這片土地上逐漸站穩了腳跟,解放了英德東部和佛岡、新豐、翁源一部分地區,成立了鐵路以東地區的抗日民主政權,為大部隊挺進粵北尊定了基礎。
這時,廣東的國民黨正規軍大部隊正從粵贛邊界的“三南地區”(龍南、虔南、定南)撲下山,急於“劫收”城市,攫取抗戰勝利果實。
東縱主力取得了鄔強支隊送上的地圖,按照原計劃,鄔部仍留在當地展開遊擊戰,牽製敵人主力。東縱北上部隊為了躲開敵人的鋒芒,隻得專走山路,暗渡江河,加速前進。
隊伍來到了座落於翁源境內的天平架山。天平架山海拔1000多米,雲霧繚繞,莽莽蒼蒼,地勢十分險要。戰士們爬上半山腰,就好像將雲霧踩在腳底下,有飄飄欲仙之感。
還沒待大家喝口水,喘喘氣,忽然間“砰砰砰”幾聲刺耳的槍聲,子彈打在了頭頂的樹杈上,後衛部隊正在吃飯,“轟隆”一顆迫擊炮彈落在他們的飯籮了,幸虧還沒人圍上前盛飯,不然會有人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