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英雄浩氣長存(1)(3 / 3)

“丟那媽!嗬嗬雞(指瘟嗚,意即國民黨軍隊)不讓我們吃飯哪,弟兄們拿起家夥收拾他們!”一位大隊長邊罵邊拔出駁殼槍,指揮戰士們散開,占領有利地形:

一個小分隊撥開灌木叢,迂回到設在山頂的敵人哨所後,突然發起攻擊,一頓衝鋒槍、手檔彈,將敵人打得傷的傷,亡的亡,剩下的狼狽逃竄,原來這股敵人是曲江縣楓灣鎮的保安隊。

翻過天平架山,就是始興縣境了。

這裏有國民黨正規軍一個營扼守在一個叫隘子的地方。

指揮部命令先頭部隊用強攻之勢將敵人趕跑,盡量避免正麵交鋒:由於這股敵人是從前線潰敗下來的殘部,他們也不想戀戰,幾聲槍響後,就四散逃跑了。

眼下的重要任務是盡快與始興的地下黨聯係,尋找南下的王震、王首道八路軍主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先頭部隊在天平架北邊的清化地區與戰鬥在這裏的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始興人民風度抗日自衛大隊會合了。

鳳度大隊的領導人是中共始興臨時工委書記兼風度大隊政委周耿光(周健夫)。他是一個熱情豪爽的青年人。寒暄過後,他向粵北指揮部介紹了風度大隊及始興南北山一帶的情況。

這一帶原叫清化,相傳唐朝宰相張九齡生於此(也有張九齡出生於曲江一說),同時又是國民黨第四戰區司令長宮張發奎的家鄉。1936年,蔣介石為了拉攏張發奎,曾撥給他10萬元的出國考察補貼,存在銀行裏。後來,張發奎叫在他部隊裏當秘書的張光弟拿這筆錢回家鄉始興清化矮嶺村辦學校(後改為彩嶺學校)。

張光弟是早年的廣東省社會主義青年團員,接受了馬列主義教育,在始興搞農民運動。大革命失敗後,始興反動政府通緝他,於是他逃到張發奎部隊。

有了錢後,張光弟按照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曉莊學校模式辦風度學校。他先後聘請陳培興、吳新民、郭招賢、劉世周、吳伯仲等一批共產黨員及進步人士來校任教,將愛國抗日列為學校教育中心內容。日寇占領廣州後,又繼續發兵北侵,張發奎的第四戰區司令部遷至韶關。張光弟以抗日保鄉名義,向張發奎要來數百支槍、子彈和一批軍衣、軍毯等軍用物資,用於對高年級學生進行軍訓,並在周圍農村組織民眾抗日武裝。

1944年6月,中共始興臨時工委成立後,立即著手武裝鬥爭準備。始興淪陷前夕,臨時工委經與國民黨始興縣政府協商同意,以風度學校學生為骨幹,組建始興縣政府抗日自衛隊風度學校獨立隊(簡稱風度隊)。

1945年2月,日寇侵占始興,國民黨正規軍望風而逃,躲進贛南的“三南”地區,國民黨縣政府也隨之逃到山高林密的清化桃樹壩。

國難當頭,匹夫有責。中共始興縣臨時工委成立了前線工委,以陳培興為書記、劉世周、吳伯仲為委員。於是,前線工委率領風度隊開赴到八約地區,以外營村為前哨基地,高舉武裝抗日旗幟,與共產黨員鄭屏領導的武裝力量相配合,並聯合各地的民眾抗日自衛隊,在縣城東南郊、南韶公路沿線和湞江兩岸打擊日偽軍,屢戰告捷,極大地鼓舞了全縣人民的抗日鬥爭。

然而,始興縣國民黨當局卻不顧民族大義,密謀策劃反共,妄圖消滅抗日武裝。首先,他們以提升鄭屏的部隊為國民兵團為名企圖解除鄭屏的兵權。麵對突變的形勢,始興臨委果斷指示:鄭屏率隊起義,開赴外營村與風度隊彙合。接著以始興縣長江錦興為首的國民黨頑固派於5月9日調動軍警圍攻外營村,風度隊和外營村民兵奮起抵抗,將前來圍攻的國民黨頑軍打得落荒而逃。

由於國民黨反動當局已公開分裂反共,中共始興縣臨委和前線工委於5月13日在北山新屋場召開會議,決定以風度隊和鄭隊(鄭屏武裝的簡稱)為基礎,正式成立始興人民風度抗日自衛大隊(簡稱風度大隊),以獨立肩負起武裝抗日的重任。風度大隊由吳新民任大隊長,周耿光為政委,陳培興為政治處主任,鄧文禮為參謀長。下轄兩個主力中隊,共500多人。

風度大隊成立後,國民黨始興當局頑固堅持反共,反人民,公然拘捕張光弟等抗日進步人士,追逼風度學校校長全賡靖交出吳新民等人,企圖以人質迫使風度大隊就範。

瘋狂的鎮壓並沒有使抗日武裝屈服,反而使他們倍添了鬥爭的信心和決心。6月29日,風度大隊圍攻桃樹壩,摧毀了國民黨始興頑固派政權,解救出張光弟等被捕人土,掃除了武裝抗日的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