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聖王之用兵,非樂之也,將以誅暴討亂也。夫以義誅不義,若決江河而溉爝火,臨不測而擠欲墮,其克必矣。所以優遊恬淡而不進者,重傷人物也。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惡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夫人之在道,若魚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者常畏懼而不敢失道。
【注釋】
用兵:打仗,進行戰爭。
樂:喜歡。
誅:誅殺。
亂:亂臣。
爝火:小火炬。爝,用蘆葦捆紮而成的火炬。
臨:靠近。
不測:指深淵。
克:勝利。
優遊恬淡:猶豫不決,安靜閑適。
不祥:不吉利。
惡:厭惡。
失:悖逆。
【譯文】
聖明的君主進行戰爭,並不是出於好戰,而是用戰爭來誅殺暴君、討伐亂臣。用正義之師討伐不義之眾,就像決開江河的洪水去淹滅一個小火炬,像臨近高深莫測的深淵去推下搖搖欲墜的一個人一樣,其勝利是必然的。而聖明的君主之所以從容而不急於進擊,是怕傷害無辜的人和物。戰爭是不吉祥的東西,“天道”是厭惡戰爭的;聖明的君主在不得已時進行戰爭,這也是“天道”。人生活在“天道”
之中,好像魚生活在水中一樣,有水才能生存,離開水就會死亡。所以君子時刻警惕自己而不敢悖逆“天道”。
【簡析】
本節認為戰爭是違背“天道”的,迫不得已進行戰爭,也必須是“以義誅不義”,為的是救民於水火。聖王用兵必須是正義之戰,同時要盡量減輕對民眾和國家的傷害。
【例文】
墨子勸楚王息兵
墨子是春秋時期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子主張“兼愛”、“非攻”,這在當時影響很大,直到今天也仍然有積極的意義。
有一次,他的朋友公輸班(即魯班)為楚國造了雲梯,準備用它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了,就馬上動身,走了十天十夜才來到楚國。
墨子見到魯班說:“有個人欺侮我,請你幫我殺了他。”魯班聽了,很不高興。墨子說:“我可以送你很多錢財。”魯班說:“那墨子塑像也不行,我不能隨便殺人。”
墨子於是說:“楚國土地很多,人口卻不多,為什麼非要犧牲本來就不多的人口去奪得更多的土地呢?
宋國沒有得罪楚國,楚國沒有攻打它的任何理由。你知道楚王這樣做不對,為何不阻止他。你不殺那個欺侮我的人,卻幫助楚王去攻打宋國,難道這不是隨便殺人嗎?”魯班說:“你說得有道理,但是楚王已經決定攻打宋國了。”墨子於是要求魯班帶他去見楚王。
墨子見到楚王,直言道:“現在有個人,不坐自己的好車,卻要去偷鄰居的破車;不穿自己的絲綢衣服,卻要去偷鄰居的粗布衣服;不吃自己的美食,卻要去偷鄰居的米糠。這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楚王回答:“這是個愛偷東西的人。”
墨子說:“楚國是一個大國,宋國是一個小國。楚國很富,什麼東西都不缺,宋國卻窮得什麼也沒有。現在楚國攻打宋國,這不是和愛偷東西的人沒有兩樣嗎?”
楚王雖然覺得墨子說得有道理,但還是堅持要攻打宋國。
墨子告訴楚王說:“你能攻,我也能守,你是攻不下來的。”
於是,楚王就叫來魯班,要兩人對陣,看看誰能贏。墨子解下自己身上的皮帶,圍在桌上當做城牆,再拿一些木塊當做守城的器械,兩人演示起來。魯班一連換了九種攻城方法,均遭到了墨子有效的抵抗,不能取勝。魯班的攻城方法使完了,墨子的守城方法還有幾種未使出來。楚王很清楚魯班輸了,但魯班卻說:
“我知道戰勝你的方法,但我不說。”
墨子答:“我知道你能勝我的方法是什麼,我也不說。”
楚王感到迷惑不解,就偷偷地問墨子,問魯班到底要用什麼方法戰勝你。墨子直言不諱地告訴楚王說:
“魯班的意思很清楚,他是想讓您殺了我,他以為殺了我就沒有人會知道抵禦他攻城的方法了。其實不然。我來時就作好了這方麵的打算,已經派我的大弟子禽滑厘率領三百弟子幫助宋人守城。我已把這些方法全部交給了他們,他們每個人都可以用這些方法來抵禦魯班的進攻,因此,殺了我也是沒有用的。”
墨子見楚王聽信了他的話,就又坦誠地對他說:“楚國方圓五千裏,真是地大物博,如果用心治理,一定會富甲天下。而宋國呢,土地不過五百裏,物產也遠不及楚國豐富,我真不明白您為什麼要去攻打宋國。這難道不是扔掉自己的華貴馬車去偷別人的破舊車子嗎?難道不是扔自己的錦繡長袍去偷別人家的破舊短襖嗎?”
楚王聽了,羞紅了臉,決定不去進攻宋國。於是,墨子依靠自己的智慧為宋國免去了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