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1 / 3)

中庸之法,自中者天也,自外者人也。

韻法,辟翕者律天,清濁者呂地。先閉後開者,春也;純開者,夏也;先開後閉者,秋也;冬則閉而無聲。東為春聲,陽為夏聲,此見作韻者亦有所至也。銜凡冬聲也。

寂然不動,反本複靜,坤之時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陽動於中,間不容發,複之義也。

不見動而動,妄也,動乎否之時是也;見動而動則為無妄。然所以有災者,陽微而無應也。有應而動則為益矣。

"精氣為物",形也,"遊魂為變",神也。又曰,"精氣為物",體也,"遊魂為變",用也。

君子之學,以潤身為本。其治人應物,皆餘事也。

剸割者,才力也;明辨者,智識也;寬洪者,德器也。三者不可缺一。

無德者責人,怨人,易滿,滿則止也。

能循天理動者,造化在我也。

學不際天人,不足謂之學。

問高天下,亦若無有也。

得天理者,不獨潤身,亦能潤心。不獨潤心,至於性命亦潤。

曆不能無差。今之學曆者,但知曆法,不知曆理。能布算者,落下閎也,能推步者,甘石公也。落下閎但知曆法,揚雄知曆法又知曆理。

顏子不遷怒,不貳過。遷怒、貳過皆情也,非性也。不至於性命,不足以謂之好學。

揚雄作《玄》,可謂見天地之心者。

《易》無體也,曰既有典常,則是有體也。恐遂以為有體,故曰"不可為典要".既有典常,常也,不可為典要,變也。

莊周雄辯,數千年一人而已。如,庖丁解牛曰"踟躕"、"四顧",孔子觀呂梁之水曰蹈水之道無私,皆至理之言也。

夫《易》者,聖人長君子消小人之具也。及其長也,辟之於未然;及其消也,闔之於未然。一消一長,一辟一闔,渾渾然無跡。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大過,本末弱也。必有大德大位,然後可救。常分有可救者,有大德大位可過者也,尹、周其人也,不可懼也。有大德無大位不可過者也,孔、孟其人也,不可僭也。其位不勝德耶?

大哉,位乎!待時用之宅也。

複次剝明,治生於亂乎?姤次夬明,亂生於治乎?時哉!時哉!未有剝而不複,未有夬而不姤者。防乎其防,邦家其長,子孫其昌。是以聖人貴未然之防,是謂《易》之大綱。

先天學,心法也,故圖皆自中起,萬化萬事生乎心也。

所行之路不可不寬,寬則少礙。

知《易》者,不必引用講解,始為知《易》。孟子之言未嚐及《易》,其間《易》道存焉,但人見之者鮮耳。人能用《易》,是為知《易》,孟子可謂善用《易》者也。

所謂皇帝王伯者,非獨三皇五帝三王五伯而已,但用無為則皇也,用恩信則帝也,用公正則王也,用智力則伯也。

鬼神無形而有用,其情狀可得而知也,於用則可見之矣。若人之耳目鼻口手足,草木之枝葉華實顏色,皆鬼神之所為也。福善禍淫,主之者誰耶?聰明正直,有之者誰耶?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任之者誰耶?皆鬼神之情狀也。

《易》有意象,立意皆所以明象,統下三者,有言象,不擬物而直言以明事;有像象,擬一物以明意;有數象,七日、八月、三年、十年之類是也。

《易》之數窮天地始終,或曰天地亦有始終乎?既有消長,豈無終始?天地雖大,是亦形器,乃二物也。

《易》有內象,理致是也;有外象,指定一物而不變者是也。

在人則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在物則乾道成陽,則坤道成陰。

"神無方而《易》無體",滯於一方則不能變化,非神也。有定體則不能變通,非《易》也。《易》雖有體,體者象也,假象以見體,而本無體也。

事無大小,皆有道在其間。能安分則謂之道,不能安分謂之非道。

正音律數,行至於七而止者,以夏至之日出於寅而入於戌,亥子醜三時,則日入於地而目無所見,此三數不行者,所以比於三時也。故生物之數亦然,非數之不行也,有數而不見也。

六虛者,六位也。虛以待變動之事也。

有形則有體,有性則有情。

天主用,地主體。聖人主用,百姓主體,故"日用而不知".

法始乎伏羲,成乎堯,革於三王,極於五伯,絕於秦。萬世治亂之跡,無以逃此矣。

神者,《易》之主也,所以無方。《易》者,神之用也,所以無體。

循理則為常,理之外則為異矣。

火以性為主,體次之;水以體為主,性次之。

陽性而陰情,性神而情鬼。

《易》之首於乾坤,中於坎離,終於水火之交不交,皆至理也。

太極一也,不動;生二,二則神也。神生數,數生象,象生器。

太極不動,性也,發則神,神則數,數則象,象則器。器之變複歸於神也。

諸卦不交於乾坤者,則生於泰否。否泰,乾坤之交也。乾坤起自奇偶,奇偶生自太極。

天使我有,是之謂命。命之在我之謂性,性之在物之謂理。

朔易之陽氣自北方而生,至北方而盡,謂之變易循環也。

春陽得權,故多旱;秋陰得權,故多雨。

元有,二有,生天地之始者,太極也。有萬物之中各有始者,生之本也。

天地之心者,生萬物之本也。天地之情者,情狀也,與鬼神之情狀同也。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此盡己之性,能盡物之性也。非魚則然,天下之物則然。若莊子者,可謂善通物矣。

老子,知《易》之體者也。

無思無為者,神妙致一之地也。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

太極,道之極也;太玄,道之元也;太素,色之本也;太一,數之始也;太初,事之初也。其成功則一也。

太羹可和,玄酒可漓,則是造化亦可和可漓也。

易地而處,則無我也。

誠者,主性之具,無端無方者也。

智栽!留侯善藏其用。

《素問》、《密語》之類,於術之理可謂至也。

瞽叟殺人,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聖人雖天下之大,不能易天性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