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劉英,曆史上已知最早的佛學信徒。
據史記,劉英為光武帝劉秀和許美人所生,其出生後於建武十五年被封為楚公,十七年進爵為楚王,二十八年就國,建都彭城也就是後世的江蘇省徐州市。
劉子山為何偏偏要認劉英這個便宜祖宗呢,這得從這位楚王的死說起。
史載,劉英在做楚王期間,曾廣泛結交迎納方士,還作金龜玉鶴,並刻文字當符瑞,欲圖謀取代漢明帝。
不料,公元70年,燕廣告發楚王英與漁陽王平、顏忠等造作讖緯及圖書,存在謀逆的行跡。朝廷派人調查,主管官員參劾劉英招聚奸猾,造作圖讖,擅自增減官秩,設置諸侯王公兩千石,大逆不道,就奏請皇帝誅殺劉英。
漢明帝以英乃吾至親而不忍殺之,乃廢劉英。第二年,楚王劉英到了丹陽郡後,不久便自殺了(下場與淮南王劉安相似,老劉家愛謀反的人也著實不少)。
劉英作為堂堂東漢藩王,而且還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卻並沒有得到善終,而是用三尺白綾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建立了三十三年的楚國也隨之被廢除。
劉英雖然死了,藩王的稱號也沒了,但是其子孫卻並沒有受到誅連,其世子劉種被封為了楚侯,其餘子則一律被封為列侯,以繼承劉英的香火祭祀。
劉子山看重的正是劉英藩王被除這一點。
其子孫雖有世襲楚侯的稱號,但劉英畢竟是以謀逆罪論處的,要知道謀逆罪在古代那可是滔天的大罪,雖說漢明帝念及親情,未誅連劉英子孫,但可想,其子孫也不太可能受到東漢朝廷的重用了。
既然不會被東漢朝廷重用,那其現存後代必不會被世人所熟知,並且那楚王嫡出庶出分支眾多,自己冒充漢室宗親這事兒,被拆穿的幾率也就很小了。
自己有朝一日攻城略地,打下地盤,有權有勢,那真正的楚王後代估計也就隻有捏著鼻子認了。
還有自己本身也姓劉,說不準還真就是楚王劉英這一脈傳下來的。
咳咳咳,這純屬劉子山自己猜測臆想。
不過,就是這便宜祖宗的名聲差了點。
可再差人劉英的後代也是正牌的漢室宗親!
劉子山為什麼殫精竭慮的要認這便宜老祖宗,不隻是因為他和自己一樣都姓劉,他看中的是那漢室宗親這個金字招牌!
從後世穿越而來的劉子山深深的知道,在這三國亂世之中,你沒有正當的身份傍身,還想要招兵買馬,發展勢力,那真是堪比登天。
而利用宗親身份最成功的例子就是那大耳劉備。
劉大耳原本是一賣草席子、布履的,對外號稱自己是那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結果搖身一變成了大漢皇叔,並靠著皇叔這層身份狂攬人才。
雖說這其中有劉備自身強大人格魅力的因素,但漢室宗親這金字招牌也一定為他在之後建立蜀國,成就霸業的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楚王!?你父子二人是楚王之後?”劉子山的話深深的震撼了石骨阿祖。
劉英是誰阿祖可能不太清楚,但是“楚王 ”二字可是讓阿祖一震。
王!那可是大漢朝廷的藩王,比起原先益州郡城的太守,不不不,甚至比那益州刺史的官還要大!
回想起那個雖衣著麻衫,但依舊貴氣逼人的漢子,阿祖絲毫沒有懷疑劉子山話的真實性,如此高貴的身份也隻有那樣的漢子才配的上!
可是。。。
“阿玉,難不成你要以楚王之後為名請漢家天軍再來討伐這蠻王?若如此的話,則大有所望啊。”阿祖點點頭道。
“阿祖,阿玉並無此意。”
“阿祖,阿玉雖是楚王之後,但並無實據,就算我上書懇請朝廷發兵,朝廷也必也不會理睬。”
“據阿玉今日在郡城所知,朝廷近年來一直沒有來討伐這蠻王,並不是懼與其區區五千蠻兵,而是因為近幾年中原地區發生那“黃巾之亂”,朝廷自身都被打的焦頭爛額,因此其絕無可能再派兵來討次撩。”
“阿祖,想不再受那蠻王盤剝,受這忍饑挨餓之苦,就隻能靠吾等自己了!”
“阿玉明白阿祖所憂何事,阿祖無非認為我等即便集三部之力然不論兵力還是兒郎戰力仍皆不如那蠻兵,因此若攻之則必敗。”
“阿祖,其實不然!”
“從阿玉五歲以來,吾父除教阿玉習武認字,還曾教我如何統軍作戰,因此阿玉對那排兵布陣也略知一二。”
“反觀那木耳大王,其最大的倚仗無非就是那刀槍不入的藤甲,若無此甲,單論武力吾認為吾三洞兒郎亦不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