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發奮研讀兵書,終於成就了一番大業。
釋義
小孩能夠被教誨,被塑造。
入木三分
【出處】
《書斷》。
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他取眾家之長,創造了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書法流派,被後人譽為“書聖”。
王羲之自幼就很有書法天賦,七歲時已嶄露頭角,寫得一手好字。王羲之十二歲那年,在父親的書房裏發現了一本講解書法的好書,就偷偷拿出來閱讀。從此他手不釋卷地日夜攻讀,一絲不苟地按書中講的方法運筆練字,書法水平飛速進步。羲之每天練完了字,就到後花園的池塘邊清洗筆硯,天長日久,整池水都被墨汁染黑了,可見羲之練字是何等的勤奮刻苦啊!
一日早上,羲之獨自一人在山下散步。忽然,他看見一位年老體邁的老婦人拿著十幾把紙扇,要到集市上去賣。每把紙扇隻能賣二十錢,羲之見老婦人貧苦可憐,就借來筆墨,在每把扇子上題了字,老婦人哪裏認識王羲之呀,見他在白白淨淨的紙扇上寫了字,心中叫苦不迭。
王羲之見狀笑道:“您隻要說這是王右軍寫的字,保你每把賣一百錢!”老婦人接過紙扇,半信半疑地來到市場上,照著他的話叫賣了一番。人們聽了,馬上爭先恐後地掏錢購買,不一會兒工夫,十幾把扇子都被搶購一空,老婦人這才高興地笑了。相傳王羲之曾給朝廷寫過祭祀天地神明、祈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的“祝版”。晉成帝即位後,就命祝版工人更換祝版上的題詞。誰知工人們在那塊木板上削了好半天,也沒能把王羲之原來的字跡刮掉。工人們拿起祝版仔細一看,都大吃一驚,連聲讚歎。原來,王羲之寫的每個字都入木三分,好像刀刻一般,怎能輕易刮除得掉呢?
注釋
入木:(字跡)透入木板。三分:三分深。
釋義
本來形容筆力強勁。後用來比喻見解、議論深刻。
塞翁失馬
【出處】
《淮南子》。
古時候,北方邊塞附近有一位老頭,人們都管他叫塞翁。他對事物經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且人緣很好。
一天,塞翁家的一匹馬撒起野來,跑出去了。鄰居們得知此事,都替他惋惜,紛紛跑到他家裏勸慰他。塞翁聽了眾人的話,滿不在乎地說:“不就是丟了一匹馬嗎,沒什麼大不了的!依我看,馬兒跑了,說不定會給我帶來好處呢!”鄰居們聽得目瞪口呆,誰都不相信會有什麼奇跡發生。
不久後,塞翁家的那匹馬由於過不慣胡地的生活,自己跑了回來,並且還帶來了一匹胡人的駿馬。鄰居們知道後,又都不約而同地趕來向塞翁慶賀。他們拍著那匹胡馬,交口稱讚。可塞翁並不為此感到高興,皺著眉頭歎息道:“這有什麼值得慶幸的。沒花分文得了一匹胡馬,弄不好會給我家引來災禍啊!”鄰居們聽了不以為然,心想:塞翁肯定是老糊塗了,不然怎會連好事壞事都分不清呢?
塞翁的兒子非常喜歡騎馬,自從家裏添了那匹胡馬後,他就整天騎出去遊玩。誰知那匹胡馬未經馴化,很不聽話。有一天,胡馬把塞翁的兒子掀翻在地,腿被摔斷了,弄了個終生殘廢。
鄰居們聽到此事,都向塞翁表示慰問。可塞翁一點也不難過,反而勸慰大家:“各位不必為我的孩子難過。他的腿瘸了,雖然很不幸,但也可能因禍得福啊!”
果然,一年之後,胡人揮戈南下,大舉入侵邊塞。邊塞上的所有青壯男人都應征入伍,與胡人展開激戰,其中大部分的人都死在了戰場上。塞翁的兒子因傷殘,就沒有去當兵打仗,和年邁的塞翁一起保全了性命。
注釋
塞:邊界險要之處。翁:老頭兒。
釋義
比喻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好事。
三顧茅廬
【出處】
元代馬致遠《薦福碑》。
東漢後期,群雄割據,漢室衰微。皇族劉備痛感漢室沒落,決心興複漢室。聽說隱居隆中臥龍崗的諸葛亮是個曠世奇才,劉備決定請諸葛亮出山。
劉備第一次拜訪諸葛亮時,諸葛亮避而不見。第二次劉備又去拜訪,諸葛亮仍然避而不見。當時,張飛十分生氣,但是劉備仍然不泄氣。第三次,劉備又一次遠路而來拜訪諸葛亮。諸葛亮為劉備的誠意打動,親自出迎。在諸葛亮的茅草棚中他們暢談當前時局,探討奪取天下的策略。劉備為諸葛亮的遠見卓識所打動。劉備於是拜孔明為軍師,請他出山輔助自己複興漢室,消滅曹操。
諸葛亮出山不久後,曹操出兵伐劉備、孫權。諸葛亮獻策聯合孫權,指揮了著名的赤壁之戰,殺得曹操落荒而逃。不久後,諸葛亮又輔助劉備占領荊州、益州,北向中原,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麵。
後來,劉備去世,劉禪繼位。在經過充分的準備後,諸葛亮打算繼續伐魏。在他出師前給劉禪寫了一個《出師表》,其中寫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三顧茅廬”即源於此表。
釋義
三顧茅廬原來是指劉備三次到諸葛亮的草舍中拜訪。後人常用此成語來形容誠心誠意地多次專程訪問或多次邀請。
三令五申
【出處】
《史記》。
吳王集合了一百多名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成兩隊,叫吳王的兩個寵姬擔任隊長。他站在指揮台上,高聲發令:“我叫前,你們看前麵;叫左,看左邊;叫右,看右邊;叫後,就向後轉。”號令交待清楚了,孫武命人在一旁擺下鍘刀,然後又向宮女們講了幾遍號令,操練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