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2 / 3)

孫武擊鼓傳令:“右!”誰知宮女們把孫武的命令當做兒戲,不但沒人聽從號令,反而都哈哈大笑起來。

看台上的吳王和那些王公貴族也大笑不已。宮女們見此情景笑得更加來勁,頓時,操練場上笑聲連成了一片。

孫武不動聲色,說:“號令可能沒交待清楚,這是我的過錯。”於是他又複述了一遍,然後再次擊鼓傳令:“左!”那些宮女仍笑不停,特別是那兩位寵姬,更是笑得前俯後仰。

孫武惱怒了,厲聲喝道:“號令不明是為將之罪,可我已經三令五申了,你們卻不遵命,這是隊長之罪,按軍法當斬!”說著他下令要將兩位寵姬斬首示眾。

吳王見孫武要斬兩位寵姬,慌忙命人傳令:“我已知道將軍善於用兵了!那兩位寵姬,將軍就不要斬了。”孫武叫傳令人回複吳王:“臣已受命為將。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說完,便下令斬了兩個寵姬。

孫武重新擊鼓傳令,這回宮女們個個規規矩矩,服從指揮。

從此後,孫武的用兵才能受到了吳王的重視。吳王授命孫武全權指揮吳軍,終於使吳國成為春秋時期的強國。

注釋

令:命令。申:表達、說明。

釋義

再三命令、告誡。

殺雞儆猴

【出處】

出處不詳,《官場現形記》等有引用。

從前,一個耍猴的藝人買了一隻受過訓練的猴子,猴子很機靈,可有時候不聽主人的指揮,讓藝人十分生氣,於是,就想出了一個教訓猴子的辦法。他抓來一隻公雞,對著公雞又是打鼓又是敲鑼,公雞又不會演戲,看到這陣勢簡直嚇呆了,藝人於是抓起刀來,對準雞頭,手起刀落把公雞宰了,坐在旁邊的猴子見此情景被嚇壞了,再也不敢不聽主人的話,隻要主人一敲鑼打鼓,它就跳起舞來,很聽話。

釋義

成語“殺雞儆猴”比喻懲罰一個,警告其餘。

殺雞取卵

《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古代有一位農民,日子過得十分艱困。於是,他天天夢想著自己有一天能發一筆橫財,好擺脫這種窮困潦倒的苦日子。可是他從沒有過這樣的機遇。

每過一段時間他就到集市上去賣一次雞蛋。雖然每次隻能換回可憐的幾個硬幣,可也算一筆收入。攢雞蛋的日子最叫他難熬,每天一個,很長時間才能攢小半籃。沒辦法,雞隻有一隻,每天隻下一個蛋。任憑他在雞窩旁守候多久,一隻雞一天一個蛋是誰也無法改變的。

“加上今天這個,我就可以到集市去賣了。”農夫在雞窩外轉來轉去焦急地等著今天這個蛋。

“咯咯啦……”農夫迫不及待地把手伸進了雞窩,嚇得剛“咯咯啦”報喜的母雞“撲騰撲騰”地飛躥出了雞窩。

“咦?怎麼不對勁呢。”農夫覺得手裏沉甸甸的。仔細觀察,這個蛋在陽光下閃著金光。

農夫帶著迷惑與忐忑不安把雞蛋帶到了集市。他很害怕這個與眾不同的雞蛋是個不祥之物,給自己帶來厄運。買雞蛋的人隻是好奇地看看那顆雞蛋,並不想買它。買來買去,籃子裏隻剩一顆破壞皮的蛋和那隻怪蛋。

“這是一隻金蛋啊!”就在農夫準備回家自己“消滅”這兩隻雞蛋時,一個老頭兒看著怪蛋興奮地喊道。

這一喊不要緊,眨眼功夫,農夫就被裏三層外三層地圍住了。看蛋的,買蛋的,碰了鼻子踩了腳,好不熱鬧。

最後,一個商人用十塊金幣買下了這隻雞蛋。

晚上,農夫破天荒地買了兩斤酒,一斤肉改善生活。酒足飯飽之後,農夫開始盤算起自己的將來了:“一天一個金蛋,一個金蛋十個金幣,我再也不用起早貪黑拚死拚活地下地幹活了。”

高興了一陣,農夫又開始盤算:“一天十個金幣,十天一百個,一百天一千個。可我什麼時候才能成百萬富翁呢?太漫長了,我等不及。”

農夫心裏很著急:“怎麼辦呢?怎麼才能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富翁呢?”

“對了,這隻母雞既然能生一個金蛋,那肚子裏一定還有不少,我何不一下子把金蛋都取出來,省得等得人心焦。”想到此,農夫翻身下地,進廚房抄起菜刀就衝向雞窩。

雞亂飛亂叫一陣終於被擒了。農民剖開雞膛翻腸倒肚找金蛋,可除了血肉模糊的一堆內髒,什麼也沒找到。

“完了,完了,我成不了百萬富翁了。我連一隻能下蛋的雞也沒有了。”農夫絕望地號啕大哭起來。

後來,人們按漢語意思給它命名為“殺雞取卵”。

釋義

殺雞取卵字麵意思很明了,就是殺了雞,從雞肚子裏找雞蛋。後來用它比喻目光短淺,沒有長遠打算,隻圖眼前利益不計長遠利益。也用它形容牟取暴利不顧後果的行為。

上行下效

春秋時,齊景公自從宰相晏嬰死了之後,一直沒有人當麵指謫他的過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悶。

有一天,齊景公歡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後,一起到廣場上射箭取樂。每當齊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沒有射中箭鵲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聲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舉世無雙。”

事後,齊景公把這件事情對地的臣子弦章說了一番。弦章對景公說:“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話說:‘上行而後下效。’國王喜歡吃什麼,群臣也就喜歡吃什麼;國王喜歡穿什麼,群臣也就喜歡穿什麼;國王喜歡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