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2 / 3)

劉秀這種慣於給人以“推心置腹”感覺的本領,幫助他獲得了帝位。他稱帝後,沒有像漢高祖劉邦那樣誅殺功臣,而是賞給他們封地、錢帛與特權,然後勸他們一律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過榮華富貴的生活,不要再過問朝政。他還不時派官員帶著異域進貢給他的奇珍異寶,去慰問這些隱退的功臣。這樣,劉秀既鞏固了皇權,又落得個不殺功臣的美名。

注釋

推:取出。置:放入。

釋義

把自己的心放入別人的腹中。比喻待人至誠。

退避三舍

【出處】

《左傳》。

晉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間曾經沿街乞討,飽受流離之苦。他在楚國滯留期間,楚成王十分仗義,以招待諸侯的禮節招待他,兩人很要好。一次宴會上,楚成王開玩笑似的對重耳說:“如果將來公子您回到晉國做了國君,會怎樣報答我呢?”重耳想了想,答道:“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回國執政的話,我願意跟貴國友好,讓兩國老百姓都過上太平日子。萬一將來晉、楚兩國非交戰不可,兩軍對陣時,我一定命令晉軍退避三舍,以報答您的大恩。”不久,重耳拜別了楚成王,應秦穆公的邀請去了秦國。在秦軍的護送下,他終於回到晉國執掌了政權,後人稱他為晉文公。

晉國在文公的治理下,很有起色。這時楚國也很強大,經常攻打別國。公元前633年,楚將成得臣率領四國聯軍攻打宋國,團團圍住了宋國都城。宋國向晉文公求援,晉文公決定派兵救宋。

晉、楚兩軍相遇後,晉文公果然信守當年的諾言,下令晉軍向後撤退。將士們想不通,說:“我們的國君哪能向別國的臣子讓路呢!”晉大夫狐偃說:“這是向楚成王表示謝意。怎麼可以看成是向成得臣讓路呢?出兵作戰,貴在理直氣壯。如果我們不信守主公當年許下的諾言,就是我軍理虧。相反,如果咱們退了,他們還不罷休,那就是他們理虧了。”

眾將士覺得很有道理,一口氣退了三十裏,楚軍則逼進了三十裏。晉軍再退,楚軍再逼,總共退了九十裏。

成得臣以為晉軍不敢交戰,更加驕橫輕敵,結果中了晉軍的埋伏,被打得潰不成軍,但晉文公沒有下令揮師追擊,他讓楚國的敗兵活著逃了回去。

注釋

舍:古代行軍三十裏為一舍。

釋義

主動退讓九十裏。比喻對人讓步,回避衝突。

亡羊補牢

【出處】

《戰國策》。

在戰國時,楚懷王因不聽屈原的勸告,淪為了秦國的囚徒。懷王死後,他的兒子襄王即位,他仍然是個不成器的國君,絲毫未吸取父親的慘痛教訓,和懷王一樣貪圖享樂,不顧國政。

大臣莊辛心中非常焦急。一次,他終於忍不住了,對襄王大聲疾呼道:“大王,您整日和州侯、夏侯、鄢陵君、壽陵君四個小人在一起鬼混,吃喝玩樂,不管國家的大事。

照這樣下去,國家必定滅亡!”襄王哪裏聽得進去?大罵莊辛老糊塗,故意聳人聽聞。莊辛說:“既然您不願聽,那就允許我躲到趙國去,看我的話會不會變為事實。”

五個月後,秦國果真出兵入侵楚國,接連占領了許多城池。最後,楚都也淪陷了,襄王流亡到城陽,這才相信了莊辛的話。於是,襄王派人到趙國把莊辛請了回來。他懇切地對莊辛說:“過去我沒有聽先生的話,結果落到這種地步,現在我該怎麼辦呢?”莊辛見襄王確有悔過之意,於是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位牧民養了一群羊。一天早上,他發現少了一隻羊。於是,他就圍著羊圈轉了一圈,原來是圈欄上壞了個洞,夜間狼鑽進羊圈。把羊叼走了。鄰居勸他說:“把其他的活放一下,先堵上這個窟窿吧!”牧民生氣地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嘛啊?”第二天早上,羊圈裏又少了一隻羊。牧民這才後悔未聽鄰居的勸告,趕快修好了羊圈。以後,狼再也不能鑽進羊圈吃羊了。牧民感慨萬分,逢人就談“亡羊補牢”的道理。

莊辛講完故事,對襄王說:“牧人尚且知道亡羊補牢的道理,何況楚國還有幾千裏的國土,隻要您肯改過自新,還怕治理不好國家嗎?”

注釋

亡:丟失。牢:牲口圈。

釋義

丟失了羊,趕快修補羊圈。比喻出了差錯,就及時設法補救。

望梅止渴

【出處】

《世說新語》。

曹操是位有謀略的政治家與軍事家,他帶兵作戰經常會急中生智,出奇製勝。一年夏天,曹操率兵遠途出征,去攻打張繡。一天,烈日當空,暑氣逼人,將士們已半天沒喝一滴水,大部分將士都渴得沒力氣了,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曹操見狀,命令部隊停止前進,派士兵四下找水。可這地方是一片荒野,沒有河流,沒有池塘,土地都幹得裂開了口。曹操十分著急,怎樣才能讓部隊走出這個死亡地帶呢?他眉頭一皺,忽然有了一個主意,便勒馬躍上一個小土丘,高聲對士兵們喊道:“有水啦!有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