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1 / 3)

勾踐被放回國以後,他發誓要報仇雪恨。他惟恐宮廷裏舒適的生活會磨掉自己的誌氣,下令把軟綿綿的褥子揭去,換成硬柴草。他還在餐桌上方掛了一隻苦膽,每到吃飯時,總要先嚐嚐苦膽的味道。經過十年苦熬,越國的實力越來越強大,慢慢地超越了吳國。

勾踐臥薪嚐膽、發憤圖強之際,吳王夫差卻窮兵黷武,縱情聲色。公元前428年,他不聽大臣的忠告,派兵攻打齊國,一時間國內怨聲載道。勾踐乘機攻打吳國,並攻進了吳都姑蘇。

夫差急忙派人求和,勾踐估計自己的兵力一時還不能徹底消滅吳國,就答應了議和的條件。幾年後,勾踐再次率軍進攻吳國,以橫掃千軍之勢,長驅直入,殲滅了吳國的軍隊。

注釋

薪:柴草。膽:苦膽。

釋義

睡在柴草上。嚐著苦膽。比喻刻苦自勉,發奮圖強。

洗耳恭聽

【出處】

元代周權《此山集·秋霽》詩。

箕山許由名氣很大,堯年老時想禪位於他,於是派人到箕山迎請。

許由聽完使者的來意,馬上跑了出去,一直來到山下的潁水岸邊,舀水洗耳。

隱士巢父正巧在附近飲牛,覺得許由的舉動有些奇怪,於是上前探問。許由說:“堯派人請我接他的位子做九州長,這簡直是在弄髒我的耳朵,所以趕快下山洗耳呀!”

巢父聽了非常不屑,對許由說:“你一向喜歡張揚招搖,貪圖虛名,現在搞成這樣,又來洗耳朵!快別計你洗耳的髒水玷汙了我小牛的嘴!”說完,牽牛向上遊走了。

釋義

洗耳恭聽原作“箕山洗耳”指自命清高;現用作恭敬地準備聽對方說話。

弦外之音

【出處】

南朝宋代範曄《獄中與諸甥侄書》。

史學家範曄在獄中寫了一封書信《獄中與諸甥侄書》,也就是後來的《後漢書·自序》,在信中範曄談及自己對音樂的體會。

他覺得:“聽音樂雖然美妙,但是還不如自己親自演奏更能體會到其中的意境,可是我平生一大恨事就是不能精通那些高雅的樂曲。然而即使是通俗音樂,到了它最成功的程度,其美妙絕倫的感受也和雅樂沒有什麼區別啊!其中體會到的妙趣是說也說不完的。琴弦演奏出來的樂聲之外所蘊含的意味,以及那似有似無的嫋嫋餘音,都不知道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不久,範曄被殺。

釋義

弦外之音指言外之意。

相敬如賓

【出處】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在春秋時,晉國大臣郤芮岡罪被殺,兒子郤缺也被廢為平民,務農為生。郤缺不因生活環境和個人際遇的巨大變化而怨天尤人,而是一麵勤懇耕作以謀生,一麵以古今聖賢為師刻苦修身,德行與日俱增,不僅妻子深為仰慕,就連初次結識的人也無不讚歎。

有一次,邰缺在田間鋤草,妻子把午飯送到地頭,非常恭敬地跪獻在丈夫麵前,郤缺連忙接住,頻致謝意。夫妻倆相互尊重,飯雖粗陋,倒也吃得有滋有味。

他們感動了路過此地的晉國大夫臼季,一番攀談,認為郤缺是治國之才,極力舉薦他為下軍大夫,後來郤缺立大功,升為卿大夫。

釋義

相敬如賓指夫妻間相互尊重,如同對待賓客一樣。

小心翼翼

宋朝時有個很有學問的人,名叫賈黃中,他五歲起跟父親讀書。

由於父親的嚴格要求,賈黃中十五歲就考中進士,當了校書郎。賈黃中為官清廉正直。他在任宣州太守時,有一年鬧災荒,百姓餓死不少。賈黃中就用自家的米做飯,救活了幾千人。他在金陵任職的時候,發現府庫內藏有幾十匣金銀寶貝,價值連城,馬上清理上報朝廷。

宋大宗十分高興,誇獎他說,若不是他廉潔奉公,這些前朝的寶貝一定會丟失;此外還特地召見了賈黃中的母親,讚揚她教子有功,可以比作孟子的母親。

但是,賈黃中辦事過分認真、慎重,遇到大事往往不能當機立斷。後來他被派往外地任職,在向太宗辭行時,太宗告誡他說:“做事恭謙,小心謹慎,不論是做君的還是做臣的都應該這樣,但是如果做得太過分了,就失去了大臣的身份。”賈黃中死時,家中很窮,皇帝特地賜錢三十萬,又給他老母親白銀三百兩,以表彰他為官廉潔無私,他母親教子有方。

興高采烈

稽康,字皮夜,他是魏晉之間有名的“竹林七賢”之一,風度翩翩,文采超群,當時便有許多人傾慕他。稽康一生寫了不少詩和論文。他在詩中曾一再提到環境的險惡。“鳥盡良弓藏,謀極身心危,吉凶雖在己,世路多險惡。”這些詩句對當時的現實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他的論文,則觀點鮮明,論點集中,具有很強的論辯力,充滿了對當時社會的揭露和對禮法之士的批判。如他在《養生論》中主張“清虛靜泰,少私寡欲”,批判士族中的人過著“聲色是耽”的縱欲生活,尤其對又想長壽又要享樂這類人的心理刻畫更是特別精采。他說,這類人“欲之患其得,得之懼其失,苟患失之所不至矣。在上何得不驕,持滿何得不溢,求之何得不苟,得之何得不失那!”稽康就是這樣,把魏晉士大夫那種得失急聚、生死無常所產生的極為貪婪的變態心理一語破的,刻劃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