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領地
文化觀察
作者:曹永
誠然,對於寫作者來說,這是一個悲涼的時代,曾經熱鬧非凡的文學,眼下已無人問津。據說二三十年前,文學非常紅火,很多作家單憑一篇作品,就能暴得盛名。對於我們這些八○後作者來說,這多少有些生不逢時的味道。現在,隨手翻開一份報紙,上麵大部分是明星的隱私八卦,但很難看到一個作家或一部作品在上麵亮相。哪怕一個俗不可耐的明星,都有許多觀眾津津樂道,然而,很多取得重大成就的作家卻無人搭理。作家曾經被稱為靈魂工程師,想不到,現在卻落到這步田地。
今年十月,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此之前,許多人曾經質疑的權威,總認為諾獎與政治密切相關。在我看來,這簡直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諾獎的評委眼光也許會有偏失,但起碼不像中國這麼腐敗吧。中國的獎項,還有幾個能夠讓人信服的?
莫言斬獲諾獎之後,立即受到世界關注,不僅成為中國的一張名片,甚至也把中國的軟實力提升了一個檔次。但獲獎之前,圈外有多少人看過他的作品呢?現在這個年代,寫作已經成了一種見不得人的勾當。作家走到哪裏,似乎都沒有底氣說明自己的職業。我不清楚,這是作家的悲哀,還是這個社會的墮落。
其實,不僅作家被冷落,就連那些在醫學和科學等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專家學者,同樣也沒有得到這個社會的重視。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媒體的引導下,把目光投向了那些所謂的影視明星。走到大街上,隨便問一個人,都知道李宇春小沈陽周傑倫,但記得錢學森李四光魯迅沈從文的,能有幾人?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都在想,文學會不會死在這個喧囂的社會?想了很久,我覺得這種可能性不大。也許,社會的畸形發展暫時蒙蔽了它的光芒,但文學必定有它存在的價值。文學能夠存活千百年,足以證明它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文學雖然受到這個社會的冷落,但這條路並不冷清,走到各地雜誌社,都能看到堆積如山的稿子。如果是為了名利,這些作者完全可以去經商,去當官,甚至就算去幹苦力,所得到的實惠也絕不亞於寫作。
據我所知,各地都有數不清的文學愛好者,而且這批人裏,多半人鑽研一生,也難得在正式刊物上發表作品。和他們相比,我還算僥幸,我開始就寫了兩個中篇,當時,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寫的到底是不是小說。我把稿子投給幾家內部刊物,沒有半點回音,後來我幹脆在網上找到幾個公共信箱,投給幾家省刊。沒想到,這一次,竟然很快就收到采用通知。其中一篇,還被《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轉載了。當時,我激動得熱淚盈眶,沒想到自己寫的東西,不僅得以發表,還被選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