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心中永遠的文學情結(1 / 2)

我心中永遠的文學情結

文化觀察

作者:周其倫

在2012年6月出版的《嘉陵江》季刊總第11期上,發表了我寫的一篇敘事散文《大姐的金婚》,勾起了我對《嘉陵江》這份文學內刊的深情回憶,也讓我心中那30多年來一直都絲絲縷縷地縱橫縈繞的文學情結溫婉如初。這次《北京文學》舉辦的“尋找文學的意義”活動,再一次撩開了塵封在我腦海中記憶深處的曆曆往事。

假如說此生我對文學多少還有那麼一點感悟、多少能夠取得一點成績的話,《嘉陵江》絕對算得上是我的第一個文學啟蒙園地。1985年的夏天,我剛考入大學的中文係讀書,教我們文學概論的教師、重慶市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李敬敏得知我是江北區人時,無意間對我說起了江北區文化館主辦的文學小報《嘉陵江》以及它的時任編輯、也是重慶市的知名文學人士萬龍生老師。李老師隨口這麼一說,仿佛就給我懵懵懂懂的文學跋涉指明了一條道路。回到家裏,我乘興給區文化館《嘉陵江》寫了一篇習作和一封信。很快我就收到了萬龍生老師的回信,那龍飛鳳舞的文字、恣肆張揚的品評,看上去特別地富有藝術韻味,他對我的文學追求給予了極大的鼓勵,並在信末告知區文化館每月的25日晚上有一個文學愛好者自發的活動日,邀請我也參加。於是,從那以後,我就參與了每月的江北區文學愛好者活動。當我第一次看到了那份樸素的《嘉陵江》(那時還是一張4開小報)時,激動的心真可以說是溢於言表。我寫下的第一篇文學作品,就是通過這個很純粹的文學小報見諸鉛字的,這一點讓我至今難以忘懷。

直到今天,我都非常感佩那個時期江北區文化館所營造的那樣一種文學氛圍。大家在一起對某一種文學現象暢所欲言,有時還對某人的一篇習作評頭品足,也會對一些文學現象發表自己的高論,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誰都可以說出你的不同見解。我們有時也會為一個具體的細節語句爭論得麵紅耳赤,氣氛很是活躍,對我個人的文學素養提高很大。這個活動都是晚上舉行,大家自發地來去,沒有任何約束。我對那些個夜晚最是難忘,因為我家住在距離江北城有3公裏的溉瀾溪,每次活動結束,公交車已經收班,我獨自一人徒步沿著長江邊走回家,遇到下雨天那就更加狼狽了。記得有一次活動日是在一個深冬的寒夜裏,那天晚上重慶迎來了非常少見的雨雪飄飛,我趕到文化館的時候萬老師還在獨自叨咕:“今天這樣惡劣的天氣恐怕不會有多少人來了。”但那天晚上依然還是有10多人參加了活動。當晚,我回家的路上幾乎可以說是人跡罕見,顯得更加地孤單,但我的心卻是熱乎乎的。今天,我一回想起當年的這些情景,都會禁不住地感慨萬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