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點金棒

名人麵對麵

作者:葉傾城

張怡筠還記得被媽媽滿屋子追打的日子。

那時,她是個調皮搗蛋的小女孩。雖然是女孩,卻比兩個弟弟還要頑皮。在家裏砸了碗碟,在學校考試不及格,欺負鄰居小朋友……每到這時,媽媽美麗的大眼睛裏就燃著熊熊怒火。怡筠深知媽媽脾氣,心裏暗數:1、2、3,跑!拔腿就逃,身後,媽媽拿著拖鞋追了上來。

小怡筠也玩過花樣想躲避懲罰。好多次,媽媽還沒動手,她的眼淚已經滴滴答答往下落,配著她楚楚可憐的小臉蛋,完全是《苦兒流浪記》的現實版。拖鞋就這樣停在半空,打不下來,最後,媽媽歎一口氣,替她擦眼淚抱她入懷。

但,空城記隻能唱一次呀,三五次之後,也失了效。揉著身上被打痛的地方,小怡筠天真地想:如果有一個魔法師,用點金棒憑空一點,媽媽不再打我就好了。

她慢慢長大了,媽媽的拖鞋多半隻是裝模作樣嚇唬她一下。而到了十二三歲,媽媽忽然每晚都失蹤,每次重新出現,都好像和藹了一點點,多了一些笑容,少了一些怒罵。難道媽媽參加了午夜12點之前必須回來的舞會,在舞會留下的不是水晶鞋而是壞脾氣?難道這世上真有魔法師?在媽媽身上做了工,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小怡筠想不通。

沒多久,她知道了,原來,媽媽參加了一個“心理成長課程”,學習了兒童心理學,改變了拖鞋教育法。更讓她想不到的是:媽媽居然向她道歉了。媽媽告訴她:小時候,外公很嚴厲,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舊訓,每次媽媽犯了錯誤,都會受到責打。所以,媽媽很自然地把這種教育手段沿襲了下來。原來,家庭教育有時就是接力,從上一代到下一代生生不息。

小怡筠朦朦朧朧意識到心理學的魅力:能改變人,這是多麼神奇的魔法。張爸爸是資深醫生,小怡筠讀的是全台灣最好的高中,在外人看來她理所當然要讀醫科大學。可小怡筠想的卻是:身體上的疾病,爸爸來治療;感情上或者心理上的呢,我來治療行不行?

其實那時她並不知道什麼是心理學,隻在好萊塢電影裏看到心理醫生的辦公室:寬敞明亮、一張長長的大沙發。小怡筠看得入了迷,能躺著工作,是不是會把日子過成夢想———當然了,她長大之後才知道,那沙發是給病人的,而不是給心理醫生的。

18歲那一年,張怡筠報考了大學的心理學專業,她一心想接住那根使媽媽發生很大變化的魔法棒。

這麼多年過去了,張怡筠理解了當年外公的嚴厲,那是愛之深、望之切,所以用了恨鐵不成鋼的棍棒教育;當年的媽媽,起初也是按其父親的教育模式,後來學習了“心理成長課”,才開始對女兒傳遞溫柔,理解女兒,幫助女兒,引導女兒。

雖然張怡筠沒有小孩,卻一直致力於兒童、女性心理疏導工作,她勸導過分焦慮的母親們,也安慰不知所措的孩子們。她願意一輩子做一個傳遞魔法棒的人。

請圖片作者與本刊聯係

編輯 朱璐 [email protected]

名人小檔案:

張怡筠,心理學者、大學教授。在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以“輕鬆說道理,明確講做法”的獨特風格,幫助需求者提升心理素質,在職場、愛情、婚姻、家庭中輕鬆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