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回 蓮夢醒時方見三生覺路(3 / 3)

常例,按院到任,先要私行,訪察善惡。昌年同純學各處私行,遇見一個道人,逍遙自得。純學細看,認是程景道,就扯住道:“聞盟兄遁跡深山,小弟日想舊情,無從見麵。今欲何往?”景道道:“原來是宋盟兄,小弟住在白雲洞,兩月前偶到小柴崗,遇見李光祖,始知別後諸事。他自從出了柳林,就到小柴崗,入贅在胡喜翁家,娶他女兒。村莊耕種,甚是閑適。小弟約他這兩日在此處相會,同往湧蓮庵,候問女大師。”

純學驚道:“大師朝廷處斬,小弟與她營葬,怎麼仍在湧蓮庵?”景道道:“原來盟兄不知,當日大師用遁逃避,所斬的卻是假屍。如今闡揚宗教,居然是大善知識了。”純學喜道:“有這等事,小弟也要見她。”就引景道與昌年相敘。昌年聞知女師現在,也自歡喜。景道又問:“兩位兄長近況如何?”純學道:“王年兄代天巡狩,暫爾私行。至於小弟,已做廢人。”便把前事說了一遍。景道聽了,不覺長歎。三人遂入店沽酒共飲。

果等了一日,李光祖徒步而來,純學昌年接見甚喜。景道與光祖備述純學、昌年的事,光祖道:“我們三人俱屬閑散,王兄貴為禦史,不知可肯同到湧蓮庵候問大師否?”昌年道:“向受大師深恩,焉有不去之理。就此同行便了。”

四人一齊起身,尋山問水,共向湧蓮庵來。山徑荒僻,幽異非常。那程景道是熟路,在前引道。行了多時,望見前麵一座小庵。藏在樹裏,白雲擁護,清流環繞。景道道:“湧蓮庵已到,我們須在澗水淨手,好去拜佛。”

四人俱淨了手,緩步入庵,共進法堂。先拜了佛,後向侍者道:“汴州王昌年、金陵宋純學、新安程景道、燕山李光祖求見大師。”侍者傳進裏頭,停了一會,出來道:“請四位少坐,大師即出相見。”昌年等俱不敢坐,等候升堂。

少頃,幢幡寶蓋,香花燈燭,接引而來。果見蓮岸織錦袈裟,莊嚴相貌,高登寶座。四人一齊叩拜。蓮岸吩咐看坐,四人坐下。蓮岸道:“別來許久,今日何幸俱至小庵。”四人道:“弟子向賴大恩,隻因散處各方,有疏候問。今幸不期而遇,特來瞻禮大師。所喜法體清安,超凡入聖,弟子等庸碌凡夫,願求指示述途。”蓮岸道:“景庵已久閑雲,不必另敘。各位近來所做何事?”純學道:“弟子削籍閑居,功名之路,已經絕望。光祖入贅村莊,安居樂業,惟昌年現任代巡山東。”

蓮岸笑道:“王文令繡衣禦史,貧衲也屬洽下,失敬、失敬。近日香雪小姐閨中納福,圓親幾時了?世勳老將,想尚能善飯?”昌年道:“世勳閑住在家,香雪懷念大師,有如昔日,數月前成親的。至於仕途況味,弟子也勉強應承,不久當遇處山林。”蓮岸道:“少年事業,原該向上做去。若能急流勇返,尤見智識不凡。貧衲初至庵中,尚猶雄心難滅。後來,承先師提醒,昏迷頓覺,此心淨如朗月。今日與各位相敘,雖則一片舊情,而心下全無芥蒂了。”

光祖道:“昔日大師如此法力,今日一見,令人妻孥之念渙然冰釋,何況名利。”蓮岸道:“我倒忘了,聞純學入贅潘家,何如?光祖所娶何姓?”景道道:“潘家瓊姿小姐,四德俱備。光祖入贅小柴崗胡喜翁之女空翠小姐,又極賢淑。”蓮岸道:“可喜可賀。”便喚侍者:“整備素飯,四位吃了,可在荒山遊玩幾日。”蓮岸下了法座,邀進裏內,人家又談些世情之事。

到了次日,四人拜別大師,蓮岸道:“貧衲有見性之語,四位須靜聽。古人雲:‘岸少知回,想當以明自鑒,往往有才,多為身累,若不乘時明心見性,一旦年齒日衰,無能悔及,至於名利兩途,皆屬空花,有何所益,請公宜細思之。”四人再謝道:“大師明訓,敢不佩服。”

蓮岸就把古瓶一個送與昌年,古硯一方送與純學,古鏡一圓送與光祖,古爐一座送與景道。又有一玉盒附寄香雪小姐。四人收了物什,分別蓮岸,一徑下山。景道送出山彎,也就回去。

昌年對純學、光祖道:“大師何等英雄,頓悟如此,吾輩碌碌風塵,殊覺無味。小弟自今以後,即當隱跡柴門矣。李兄若不棄小弟,求多敘幾日,待小弟辭了官,暢飲而別何如?”

純學也留光祖。大家到省城來,昌年即出告病文書,再三懇切朝廷許允,罷官而歸。光祖已辭別回去。昌年與純學一齊馳歸。昌年到家見了香雪,備述女師的話,又送上玉盒,香雪大喜。

自後,各家生男育女,宋、王兩姓結為婚姻,世勳壽登九十。潘一百、焦順皆崇尚佛教,改行從善。昌年家內造一花園,遍種奇花,月遇一樣花開,昌年必瀝酒相慶,默寓酬謝花神之意。後來各把家事付托兒子,約光祖、景道再看大師。後不知所終。有人傳說女大師立地成佛,昌年、純學、光祖三人俱學景道,成仙羽化,未可知也。詩曰:

才子佳人信有之,顛顛倒倒費尋思。

詩人著眼描情想,獨倚南樓唱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