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中心小學發掘本地特色開展特色校園文化建設
裝備在線
作者:劉小紅 肖誌君 晏宏開
為爭創特色,豐富校園文化內涵,進一步提升學校辦學品位,永和中心小學堅持創建“發掘本土特色、傳承民族文化”特色項目學校,開展了校園文化特色項目建設活動。
1 現狀
自學校整體搬遷開始,學校就一直注重古吉州窯傳統文化特色教育。不論在師資力量還是在設備的配置上,都有了一定的積澱,師生的技藝水平也較具影響力。尤其是學校的校園電視作品《發掘本土特色、傳承民族文化》榮獲國家銀獎,激發了全體師生創建特色的積極性。較為完整的設施、多年的經驗積累、豐碩的教育成果,為特色項目的創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 地域環境
學校旁邊的吉州古窯,始建於晚唐,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曆史。吉州窯產品精美豐富,尤以黑釉瓷(亦稱天目釉瓷)產品馳名,其“木葉天目”和“剪紙貼花天目”享譽中外。2012年,永和古鎮“宋街”(即“古吉州窯”)仿古建設工程已全麵啟動,建成的江西省最大的鎮級古文化博物館已具雛形,為陶藝文化教育提供了較好的地域優勢和生動的素材。吉州古窯綿亙數十裏,有豐富的製瓷原料。如今,行走在永和古鎮,仍見廢窯累累,古瓷片、窯具還俯拾皆是。一條條用窯磚鋪成各種圖案的長街古巷,縱橫交錯。永和中心小學充分利用這一本土特色資源,就地取材,引領學生發掘本土特色,傳承優秀民族文化。
3 創建目的
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裏學習成長、培養學生良好審美情感素質和健康、樂觀向上的品質,利用當地教育資源反映地方文化,堅持以“麵向本土,來自本土,服務本土”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思想情感。同時,學校通過陶藝氛圍熏陶,爭創特色,豐富校園文化內涵,提升學校辦學品位。通過自主、合作、創新的學習,加強陶藝知識教育,開拓視野,寬闊學生心胸,讓學生了解家鄉得以繁衍的地域優勢,了解本地陶藝發展曆史以及興衰過程,傳承祖先勤奮創業的精神。也讓學生在陶藝學習中,運用揉、搓、捏、接等方法自由改變形體,激發學生探索陶土和塑造新方法的濃厚興趣,強化學生眼、腦、手的協調運用,促使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實踐能力得到和諧發展。
4 創建途徑與方法
傳統文化特色創建組織機構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各處室領導為成員的創建“發掘本土特色、傳承民族文化”特色項目領導小組,具體負責陶藝文化特色項目創建的規劃和實施。
完善特色創建管理辦法,建立特色創建工作製度,把陶藝傳統文化教育納入學校工作計劃,定期研究、布置、檢查特色創建活動。
建立陶藝文化輔導員隊伍的建設、培訓和考核製度,保證學校陶藝文化特色項目的正常開展。
陶藝文化特色創建陣地和基本設施建設學校專門新建了“陶軒苑”大樓,設立陶藝製作間、陶藝陳列室、配有專用陶藝教育教室、購買了一台電動拉坯機、擁有自製陶藝製作工具、備有大量的陶泥。
營造濃厚的陶藝文化特色氛圍。積極向學生宣傳學校創建“發掘本土特色、傳承民族文化”特色教育和學生參與陶藝活動的重要意義;校園文化環境布置具有陶藝宣傳教育氛圍,體現學校陶藝教育特色;在校園內的走廊、樓道布置陶藝方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