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1 / 2)

一連在襄陽城內住了十餘日,漢水上遊的水量才有所減弱。江麵之上,一些個稍微高一些的礁石也終於再次浮出水麵。船家們家中的餘糧這時也基本上告罄。迫於生計,一些船家開始冒險開始下水尋找活計。李恪見到此景便想盡早上路,李維前來勸阻。已經晚了這許多天,也不在乎這一兩日,為了安全起見,還是等到河水降到安全的水位再走也不遲。李恪琢磨了一下,覺得他說的也有道理,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很多時候都是欲速則不達,於是也就不著急趕路。

三日後,漢水的水位恢複到正常水位。李恪等人終於可以前往荊州。荊州又稱江陵,為古九州之一,自周朝以來就是長江沿岸的重鎮。春秋戰國時期,楚王就曾經定都這裏。一直以來荊州都是極為重要的經濟和軍事重鎮,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隻要占領這裏就可以向北直抵長安,沿長江向西入蜀地,向南進入湖南,向東則順長江直抵江南。三國時期,這裏是魏蜀吳三國爭奪最為激烈的地區,隻要占據這裏就可以在戰略上占據主動。

荊州作為李恪此次江南之行的第一站,早在襄陽時便聽到李維有所提及。此次江南發洪水,主要原因就是長江水泛濫所導致。荊州作為長江中上遊的重鎮,自然也免不了被波及到。隻不過作為長江最大的之流漢水,隻是在荊州外向東由沔州與鄂州,也就是現在的武漢並入長江,所以荊州境內此次的洪水所造成的損失並不嚴重,隻有長江兩岸的兩個縣受到大雨的侵襲,造成一定的損失,但是長江在荊州地界內並沒有造成決堤,而山南道在防洪抗災方麵又在事先做了充分的準備,此次洪災過後當地各級官員已經做好了善後工作,並且都已經得到落實,所以此次並不需要朝廷下發賑災的物資。

荊州地處江漢平原之上,地勢平緩且河道縱橫、湖泊眾多相互來都是容易引發洪水淹沒的地點之一。此次得以免受洪水之災,一來是因為今夏的雨水多為集中在長江南側的湘江以及贛江地區,長江以北漢水雖說也比往年水量大出許多,流經區域卻是在荊州之東,這也使得荊州得以逃過一劫。這些都還在其次,最主要的是,山南道的官員在此次的防洪抗洪方麵工作做得非常的好,很多的險情都被提前予以化解,這才是荊州沒有遭受洪澇災害困擾的最大原因。

一路之上,農田之中到處都是補種秋糧的繁榮景象。其間,李恪等人也曾經離開船,到得岸上與正在農田之中正在勞作的百姓交談。這些百姓的話裏行間無不對於當地的官員大加讚揚,而且經過李恪的仔細觀察這些人說話的神態以及一些細微的舉止,都不似刻意而為之,純粹的是發自肺腑的真實感受。

一路之上聽到的、看到的也多,就越是對於那個李維增添幾分欽佩之意,同時又難免有些惋惜。此人如今已經年過四十,不然的話將來倒是個不錯的可以輔佐李治的人選。

到得荊州城內,街道之上車水馬龍,人潮洶湧一片繁榮的景象。荊州城內,李恪等人隻是做了短暫的停留,在市集中了解了一番物價,糧食的價格比往年略貴,但是並不離譜,屬於完全可以接受的範疇之內。看到荊州之內一片安定繁榮的景象,李恪也就不再多做停留,三日後乘船趕往嶽州。

嶽州古稱巴陵,也就是後來的嶽陽。嶽州城建立於洞庭湖流入長江的出口處。洞庭湖原為古雲夢大澤的一部分,有八百裏洞庭之說,據史料記載,十九世紀初,也就是1825年統計,洞庭湖還有約六千平方公裏的湖麵,到了二十世紀末,洞庭湖早已經不到當初麵積的三分之一了。嶽陽城內的嶽陽樓始建於三國時期,最初是魯肅所建,其目的實用於閱兵。唐開元年間,張說被貶於此,使命工匠在此重建,並因為李白賦詩這才更名嶽陽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