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官就真的是那麼好當的嗎?尤其是在一個總體來說非常清明的朝廷裏,要想成為一名貪官,就要做出比清官還要多出幾倍的工作,以用來掩飾自己貪墨的事實。因為不這麼做的話,自己很可能會因為一些細微的漏洞,導致眼前的一切都會遠離自己而去。因此,他曾經不止一次的感歎:早知道當一個貪官,比當一名清官還要累、還要辛苦,自己當初絕不會做出這個愚蠢的決定。
今年夏天的洪水,淹沒了周圍兩個縣的五個鄉的土地。就在他準備向朝廷奏明當地所受災情的的時候,一直以來都在和自己有利益關係的李振,卻讓自己不要向朝廷上報實情,而是輕描淡寫的說因為接連暴雨的原因,造成當地的糧食大幅的減產。對此,他非常的難以理解。這樣一來,自己豈不是得不到任何的好處,反而要為此自掏腰包來彌補由此而產生的大量虧空。
就在他質疑李振的這個決定的時候,李振告訴他該如何的從中賺到巨額的利潤:如果他上報受災嚴重,朝廷肯定會派來官員賑災。這樣一來,在計算受災情況的時候,朝廷派來的官員就一定會認真的核對受災情況,以及發放的賑災物資。到那時他就沒有什麼機會,能夠從這一場洪災之中占到便宜。相反的,如果隱瞞了實際災情,隻是上報當地受暴雨侵襲,造成大幅減產。朝廷即使派出官員來視察,也不會過於認真的過問受災情況。屆時雖說要從升州的糧倉內提取大量的糧食應付災情,卻可以利用一到兩年的時間彌補上所有的虧空。表麵上看,這還是一件虧本的買賣,但是真正的利潤並不是出在這裏。真正的利潤將產生在洪災過後的土地上。
因為沒有在朝廷呈報洪水發生,那麼洪水過後由於洪水所造成的大量的無主之地,便不會被記錄在案。屆時隻要使用一個小小的手段,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把這些個無主之地變成自己名下的田產。比起損失的那點糧倉中的朝廷糧食,這才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麵對如此誘人的財富,張興瑞連最起碼的抵抗能力都為之喪失。馬上便毫不猶豫地同意了李振的提議。並且在侵吞的過程中,添加了許多沒有任何深厚背景,又在水災之中丟失了田產契約的鄉紳富戶的上等田產。這些個富戶的田產都是相對於肥沃的土地,比起那些個平民的貧瘠的田產,不知道要強出多少倍。
經過他和李振的合謀,一張張經過做舊的田契出現在了李振的手中。有了這些田契的存在,那些個沒有任何根底的鄉紳富戶們,就是把官司打到京城去,張興瑞也不怕。為了以防萬一,張興瑞在災後的救治方麵,以及糧食補助的方麵沒有做任何的手腳。完全按照朝廷的章程辦事,為官多年的他深知一點,那就是隻要大多數人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即便是有那麼一小部分人跳出來鬧事,最後就算是驚動了朝廷派人來查,而且也發現了自己隱瞞升州發生洪水的這一事實,自己也完全可以借口在自己能夠解決的情況下,不願意再給朝廷增添負擔這個理由,把這件事應付過去。這樣一來,最終的結果也不過是不了了之,鬧不好自己還會受到朝廷的表揚也未可知。
當初朝廷派來遼王李恪前來處理江南賑災的事宜,初到升州的時候,張興瑞大為緊張了幾天。思之再三,他決定不去賄賂這位遼王殿下,以期在他的眼中留下一個清官的形象。想、很顯然他這一次又賭對了,隨著遼王殿下態度日趨明朗,他那顆高懸著的心終於落了下來。隻要可以找到他所需要的藥材,把這個王爺從自己這裏給哄騙走,這件事便算是可以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