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分析(1 / 2)

議事完畢,所有的官員都離開了禦書房。禦書房內僅剩下李世民父子兩人。李世民吩咐內侍去準備些茶點上過來,忙碌了大半天還沒有來得及吃午飯,這幾乎是每一個打江山的皇帝的通病,什麼時候都是以國事為主,對於吃飯倒不是十分的講究。

時間不長,內侍端來了差點,李世民在喝茶的時候,覺得今天的茶與往日不同,口味更加清淡一些,但是香氣卻令人的精神變得清爽。李恪見狀說道:“這是兒臣帶回的武夷山所產的茶葉,具有提神醒腦的功效,不知父皇是否習慣這個味道。”

李世民再次喝了一杯,仔細的品味了一番,說道:“這個茶很不錯。”放下茶杯以後,看著李恪說道:“為德,今日之事似乎你是有所針對吧。依你的性格不該和他發生爭執才對。是不是……”

“父皇猜的不錯,兒臣知道這一仗肯定是要打的,隻不過比預期的要晚了兩年。不過這樣也好,也給了我大唐兩年的休整時間。”

“朕指的不是這個。朕原本準備讓侯君集作為與吐蕃交手的總管的,要知道鬆州附近地形複雜,並不利於大規模作戰,而侯君集曾經與吐蕃有過交戰經驗,是不二的人選。”

“兒臣知道這些。兒臣之所以要和侯君集掙這個位子,實際上是有兩方麵的考慮。其一,侯君集年紀偏大,應該把這次機會留給年青一代磨練一番,而軍校的學員們已經經過了一年的係統培訓,是時候讓他們實踐一番了。其二,此次平定六詔勢必會無功而返,是時候讓他經曆一番失敗的經驗教訓了,否則的話隻怕將來他會更加的傲慢、不可一世,屆時將無人可以壓製住他。”

李恪的話令李世民為之一愣。“為德,你此番話作何解釋?”

“先來說說這次吐蕃的進犯。首先,吐蕃首領鬆讚幹布並沒有下定決心與我大唐開戰。他所率領的二十萬吐蕃軍隊貌似氣勢洶洶,實際上他的底氣並不足。他的想法不外乎是通過此番行動向我大唐示威,同時也想探探我大唐的底線。實際上這些都不是根本的原因,他最終目的是想通過此次軍事行動來提醒我大唐,他是兵強馬壯的,是有實力與我大唐一戰的,所以如果大唐不想與他拚個你死我亡的話,就要答應他和親的請求。”

“混賬東西!”李世民突然間勃然大怒。“真當我大唐軟弱好欺不成,你這次去一定要給他們一個永生難忘的教訓!……五萬人馬真的可以擊敗吐蕃嗎?”

“沒問題!兒臣正要和父皇說這件事。吐蕃地處高原,那裏一年有大半的時間處於冰天雪地之中,這個時節正是農民春耕、牲畜繁衍的時節。他這二十萬大軍可謂是盡起舉國之青壯前來作戰,軍中士卒心思都不在作戰之上,所以士氣難免低迷,故而這一戰並不難打。還有就是自青海湖往南幾千裏均為高原草原,中原的士卒到了那裏不要說作戰,就是走路都有困難。我大唐若要令吐蕃歸附,首先就要建立一支可以在那裏作戰的隊伍,這絕非三五年便可以做得到的。現在我大唐能夠做到的隻有在他們來進犯的時候,予以迎頭痛擊。但是這卻治標不治本。未來的十內,恐怕要麵臨吐蕃無止境的騷擾。”

“可有什麼解決的辦法嗎?”

李恪歎了口氣,說道:“有是有,隻怕父皇聽了以後不高興。”

“但說無妨。”

“此番作戰,不論輸贏吐蕃都會再次提出和親的請求,屆時父皇不妨答應他,並且送他一份重禮。”

“那我大唐的顏麵豈不是蕩然無存?即便是由此換來我大唐訓練精銳士卒的時間,難道屆時你讓朕派兵去攻打你的妹夫不成!”

“父皇。兒臣所說的重禮是有講究的。譬如說,派遣高僧前往吐蕃宣揚佛法,並且攜帶大量的佛經供人免費閱讀;再譬如送去釀酒師教會他們釀酒技能;還可以送給他們名貴的珠寶、擅長歌舞的才女、有名望的畫師、能工巧匠等等等等。”

李世民聽完李恪的解釋,低下頭沉思起來。過了許久才像是自言自語的說道:“佛法可以使人向善,從而無心刀兵;釀酒可以大量消耗糧食;珠寶、美女可以使人心沉迷;能工巧匠可以使人心生攀比之心……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啊……”說到這裏,李世民猛然間抬起頭,目視著李恪,興奮地說道:“為德,此計真乃妙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