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之上李恪真可謂是快馬加鞭的往長春趕,他此刻確實非常的希望能夠快一點趕到那裏。不為了別的,隻以為在他的後世記憶當中,北方的任何一個民族的崛起,都是以殘暴和殺戮著稱。漢時的匈奴族,唐時的突厥族,宋時的女金族、契丹族、蒙古族,明時的滿族無一不是依靠血腥和殺戮才建立起他們的政權的。李恪擔心的就是這一點,萬一靺鞨族的戰士也在長春城搞個什麼什麼幾日,到時候即便他收回了長春,也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到時候搞不好高句麗還會把這筆賬算在自己的頭上,雖說他不怕高句麗會再度興兵攻打自己,但是傳出去的話對自己的名聲也不好。萬一周邊的部族再當了真,對他今後收服這些個部族沒有任何幫助不說,還極有可能造成對方的殊死抵抗。所以盡管他知道即便是現在就趕到那裏,也有可能改變不了什麼,但是能多救下一個人也是好的。
由於有大量裝載著準備送給靺鞨諸部的禮物的車輛跟隨,第一天整個隊伍才到達長嶺縣。這個速度實在是令李恪難以忍受。在長嶺縣城住下以後他便做出決定,第二天他便率領兩千騎兵先行趕往長春,車隊則由房遺愛安排以前步卒負責押運,隨後趕往長春。
沒有車隊的拖累,第二天一天的時間,李恪以及他所率領騎兵便行駛了三百裏,如果不是馬匹實在太過於勞累的話,隻怕他還會下令繼續趕路。
第三天上午,剛剛向前行駛了不過百十裏的路,便有在前麵探路的斥候前來彙報:前方二十裏外發現大量的流民,其中還有少量的高句麗士卒負責維護秩序,總人數肯定超過兩萬。聽到這個消息李恪不由得有些意外,要知道從他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到長春城還有兩百多裏路。而這之間並沒有縣城以上的城池的存在,這些個流民中居然還會有士卒維護秩序,就充分的說明這是有秩序的轉移,莫非是從沈陽城內逃出來的百姓?越想越是覺得自己的分析有道理,按照時間去算的話,靺鞨諸部抵達長春城的時間已經有十天了,如果這些人真的是從長春城內逃出來的百姓,扶老攜幼的情況下十天裏走了二百多裏路,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想到這裏催馬迎著對方趕了過去。
來到這些流民的前麵,有親衛上前高聲地喊道:“大唐遼王殿下在此,你們之中可有管事的人,速速與我一起到遼王殿下駕前回話。”
很快的便有一個軍官裝扮的人來到這名親衛麵前說道:“這位將軍(客稱)請稍後,我們城主正在後麵往這裏趕,怠慢之處還請見諒。”
時間不長,一個平民裝束的中年人騎馬趕了過來,和這名親衛客套了幾句後,隨同他一起來到李恪身前,下馬後向李恪施禮一禮後說道:“高句麗長春城城守莫知禮參見大唐遼王殿下。”
李恪微微點頭後問道:“莫城守如今率領數萬百姓一路向南行走,不知作何打算?”
“回稟遼王殿下,知禮此舉也是無奈之舉。前些日子靺鞨諸部的數萬大軍,不知為何突然來攻打長春城。長春城內僅有五千老弱士卒,根本無力抵禦數萬虎狼之師。知禮素聞那些北方的蠻族向來野蠻,一旦攻打下城池必定要血洗一番才肯罷休。為免城內四萬多百姓慘遭屠戮,知禮無奈之下隻好攜帶全城的百姓連夜逃離長春城。然而,長春城以南的廣大地區都已經是大唐的領土,這些個百姓已經無處可去,隻好一路向南行走,希望這些個無辜的百姓能夠得到大唐的庇護。至於知禮以及這五千士卒,則全憑遼王殿下處置。”
想不到這個名叫莫知禮的高句麗官員還挺愛護百姓,李恪不由得仔細的上下打量了他一番,點了點頭以後說道:“看不出你還是個愛民如子的好官啊。隻不過你有沒有想過?從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到達沈陽至少還有四百裏,而現如今已經進入十一月份,隨時都可能由於降雪而導致大雪封路,那樣的話隻怕等你們到達沈陽城時,連三分之人的人口也剩不下。”
“那也比讓全城的百姓全部喪命於蠻族的刀下要好。隻是不知遼王殿下是否肯大發慈悲接納這些個百姓?”
“你就真的不怕本王會處置你嗎?”
“隻要遼王殿下肯於救助這些個無辜的百姓,莫知禮甘願接受遼王殿下的處置。”
“那好,本王就看在你這愛民如子的份兒上,給你指出兩條出路。一是在這裏把百姓一分為二,一部一路向南進入長嶺縣,另一部轉向東南進入永清縣,屆時本王會派出親衛隨同你們一同前往。本王之所以這麼安排是因為這兩座縣城都不算大,都無法容納下著許多人。需要說明的是:即便是這些個百姓可以平安的抵達這兩座縣城,麵臨著嚴冬的到來,也會有大批的百姓會因為沒有足夠的房屋禦寒,而熬不過這個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