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問遼王殿下,另外一條出路是什麼?”
“嗬嗬,莫城守還真是個心急之人啊。另外一條出路就非常簡單了,就是跟隨本王返回長春城。屆時本王會派出士卒給城中的百姓提供足夠多的木柴禦寒。”
莫知禮聽完李恪的話不由得一愣。“遼王殿下,請恕知禮愚鈍。此刻長春城已經被靺鞨諸部所占領,而且他們有數萬大軍之多。而您……此番所率人馬也就兩千餘人吧?恐怕……”
“哈哈……你是不是擔心本王所率人馬過少,到時候無力收回長春城吧?隻怕是有一點你可能尚不知曉,靺鞨諸部中的黑山部族長,正是本王的王妃之一。他們之所以會攻打長春,實在是想為本王出一口氣罷了。隻不過他們知道的太晚,率隊趕到長春的時候,你我雙方已經停戰。”
“啊……”莫知禮聽完李恪的解釋,張大了嘴半天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才好。過了好半天,他才結結巴巴地問道:“那麼……依照殿下的意思,是不是……準備把長春城……再還給……高句麗?”
聽完他的問話,不但是李恪,就連他身邊的親衛都不禁笑了起來。“莫城守,您認為有這個可能嗎?”
“不可能。”莫知禮想了想後一般正經的說道:“沒理由到了嘴的肥肉還要吐出去。換做我也不可能這麼做的。”
“這就對了。雖說這其中有誤會在裏麵,但是對於大唐來講,還是個不錯的誤會,既然已經發生,那就將錯就錯好了。”說到這裏,李恪話音一轉問道:“不知莫城守是否有意繼續做這個城守?不過不再是為高句麗效力,而是對我大唐盡忠。”
莫知禮聽後麵色一整,說道:“殿下如能相信莫知禮,莫知禮敢不從命。”說完之後歎了口氣,繼續說道:“殿下可能有所不知,遼東以北的廣大土地之上,生活的多為中原人士,而且大多都是前朝戰亂時期,被擄掠來或者逃避戰亂而來的流民。知禮的父輩也是這樣來到這裏的。但是我們這些人雖然已經生活了幾十年,有的人家甚至時間更加長遠,但是始終不能為高句麗的貴族所認同,絕大多數都被派往這苦寒之地開墾荒田。即便是如此,他們還要把這裏的稅調的比南方還要高出三分,這裏的百姓生活的非常不容易啊!”
“今後會慢慢的好轉起來的。須知隻有國家強大了,百姓們才能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現如今正是因為我大唐無比的強大,才能保護好我們的百姓不受外族的欺淩。相信這一點你也是深有體會,所以本王希望你今後能夠好好的做官,多為百姓做實事。”
“承蒙遼王殿下不棄,莫知禮願為殿下鞍前馬後的效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你說錯了,你不是為本王效力,而是為我大唐效力,為我大唐的百姓效力。百姓乃國之根本,百姓富足,國家也就跟著強盛。本王用你是因為你肯善待百姓,這一點希望你能永遠謹記在心。”
和莫知禮聊完之後,李恪便繼續率領人馬趕往長春,臨行之前吩咐士卒們把隨身攜帶的糧食都留給了莫知禮。這裏距離長春城不過二百餘裏,隻要快馬加鞭天後之前便可以抵達那裏,所以不用為晚飯的事情著急。
夜色降臨,李恪終於來到長春城下。不隻是靺鞨諸部將領的疏忽還是什麼原因,時間已晚不但沒有收起吊橋,大門也沒有關閉,而大門四周更是連一個站崗的士卒也見不到。再往城牆之上看去,仍舊是看不到一個人影。對於這一發現,李恪隻能是無奈的搖了搖頭。
率隊進入城內,倒是到處都可以看到燈火,想來是那些個靺鞨諸部的戰士們都分散著住進了民居之中。不過街道之上連個巡邏的人都沒有,這也未免太過草率了吧。萬一這個時候高句麗的軍隊攻打過來,還不輕而易舉的便可以拿下長春城。
“一直以來殿下都說靺鞨諸部的戰士如何的彪悍,依屬下看來如果雙方交鋒的話,屬下隻要一千人馬便可以攻打下現在的長春城。”跟隨在李恪身邊的郝童不屑地說道。
李恪不置可否的笑了笑,說道:“走吧,先去城主府。趕了一天的路,你不累本王可是累得夠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