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平白無故的多出來的三十多萬人,不但把李恪積攢下來的戰備糧食消耗的一幹二淨,還害得他不得不到關內去大量的收購糧食。這段時間他甚至在恨自己,幹嘛要一舉殲滅回紇的主力,害得自己所有的計劃都不得不隨之改變。
戰爭中消耗的糧草,要遠遠的高於平時。沒有糧草的儲備,就意味著沒有辦法對外發動戰爭。實際上,現在的東北基本上已經沒有,值得發動戰爭的地方了,西室韋和至今不肯歸順的靺鞨諸部,所占據的麵積並不大,而且多為山區,一旦發動戰爭勢必會造成重大的傷亡,從他們的身上又得不到什麼實惠,這種得不償失的舉動,他是不會去做的,至少現在不會去做。
唯一還值得他去發動戰爭的地方,就隻剩下朝鮮半島,但是那裏同樣是一個難啃的硬骨頭,所以他也並不著急動手。他在等,等待機會的降臨。如今機會已經來到,朝鮮半島上的三個國家如今正打得不亦樂乎,而他隻要在這上麵再添上一把柴,使得這堆火燃得更加的旺盛。等到他們三方都打得筋疲力盡之時,也就是他出兵平定之時。
在得知三國開戰的消息之後,李恪便給朝廷上了一道奏折,詳細的闡述了,自己對於朝鮮半島形勢的看法,並且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同時也希望朝廷能夠向東北運送大量的糧食,因為三國的交戰,勢必會導致他們國內糧食的大幅減產。如果沒有充裕的糧草作為後盾,這場戰爭就很難維持下去,所以大唐要想從中獲得最大的收益,就必須向他們提供,足以支持他們繼續打下去的糧草和武器裝備。
並且他還承諾,不管最終可以從三國身上掙到多少錢,他都不會從中撈取一文錢的好處。這個話要是換做任何人去說,李世民都有可能會好好的考慮一番其中的可信度,但是這話從李恪的嘴中說出來,李世民立刻便毫無保留的相信了。如果連自己的這個三兒子都不能相信,這個世界上也就沒有值得他去相信的人了。所以,李恪的提議很快的便獲得了朝廷的批準,並且在最快的時間內,把大批的戰爭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了沈陽。
什麼錢最好掙?當然是戰爭!交戰的三方隻要不想成為最終的失敗方,就要不停的向李恪購買戰爭物資。對於他們來講,隻要他們能夠保住自己的地位,再多的錢都可以掙得出來。一旦他們戰敗,就真的沒有出頭之日了。所以,盡管知道李恪正在肆意的哄抬物價,他們也不得不咬緊牙關去購買。
到了年底之時,朝鮮半島的戰事終於達到了高潮,三方都不約而同的發動了大規模的戰事。最後的結果卻是誰也沒有從中撈到任何的好處。
經過這一年的混戰,三方一共損失了超過十萬的士卒,更加有數十萬的百姓流離失所。戰爭已經進行到這個份上,誰也無法輕易的從戰事當中脫身。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朝鮮半島東方的島國倭國,突然間與高句麗結盟,並且派出四百艘戰船出征新羅。這一舉動立刻大亂了朝鮮半島平衡的格局,新羅國的形勢一下子變得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