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高句麗在鴨綠江以北地區,隻剩下安東以及綠安兩座臨江的城池。整個東北地區終於在時隔近五百年後,再度回到了大唐政權控製範圍之內,甚至控製麵積要遠遠的超過漢朝所控製的範圍。
此番出征高句麗,李恪軍中共攜帶神威大炮二百八十餘門,單單是負責運送炮彈的騾馬車,就征用了近七百輛,這個數字比他之前曆次戰爭之中的總和還要高出數倍。
大軍將安東城團團圍住之後,李恪隻留給安東城守軍半個時辰的考慮時間,一旦到時間還不打開城門出城投降的話,將萬炮齊鳴將安東城夷為平地。
大唐在發動對高句麗的進攻之前,根據之前與李恪簽訂的協議,鴨綠江北的區域,高句麗駐守的兵力不得超過一萬人,所以安東城以及綠安城兩城內各有三千人馬守候。朝鮮半島三國開戰以後,迫於營州兵馬的壓力,高句麗方麵先後向安東以及綠安各派出一萬人馬,再加上從鳳凰四城潰逃過來的四千兵馬,安東此刻城內共計有兵馬一萬七千人左右。
如果李恪的軍中沒有神威大炮的存在,憑借著堅固的城牆安東城內的守軍,還是有足夠的能力阻擋住大唐的八萬大軍攻城的。但是數百門神威大炮的存在,就好比是遊戲中的作弊器一般,完全的破壞掉了均衡。
安東城的守將曾經參加過對李恪的戰爭,也曾經深深地體會過神威大炮的威力。上一次交鋒,李恪圍在四門外的大炮總量還不到一百門,如今卻把所有的二百八十門大炮,全部集中於安東城的北門之外。麵對著數百門大炮的威脅,安東城的守將根本就生不起抵抗之心。李恪派出喊話的士卒的話音還未落,安東城的守將就趕緊下令四門大開的同時,放下吊橋。然後讓城內的士卒排著整齊的隊伍,來到城外寬敞的地方,將手中的兵器在隊伍前麵碼放整齊後,全體後退五十步準備接受大唐軍隊的受降。
李恪的大軍占領安東城之後的第三天,二百艘鎮海艦從鴨綠江入海口逆流而上,進至安東城下。休整一日後,繼續沿江而上,兩日後抵達綠安。綠安守將並未參加過與李恪的曆次戰爭,認為大唐軍隊的強大,是那些戰敗的將軍們為了逃避責罰,而故意的誇大其詞。再說此番前來勸降的大唐部隊,全部為戰船而且隻有區區的六十搜,即便是每艘船上搭載兩百人,也不過和自己的兵力持平,有什麼可怕的,所以斷然拒絕了李恪的勸降。
見到對方拒絕了自己的勸降,李恪正好有了消滅他們的借口。於是下令六十艘戰艦同時開火,進行無差別覆蓋式射擊。隻用了半個時辰的時間,高句麗花費了四年時間修建的壁壘式屯兵城綠安,便徹底的成為了一片廢墟。
炮擊完畢李恪甚至懶得派兵上岸勘察,便率領艦隊返回安東。再返回安東的路途中,閑極無聊的李恪,下令對高句麗修建於鴨綠江南岸的城牆進行了炮擊,直至戰艦上的炮彈被消耗一空,這才作罷。此番炮擊到底對高句麗方麵,造成了多大的傷亡,李恪並沒有進行統計,也懶得進行統計。他所要做的就是在對高句麗方麵造成損傷的同時,令他們產生無力抵抗大唐軍隊的恐懼心理,從而為今後徹底的掃平高句麗,但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回到安東,讓這六十艘戰艦回到海上,從停泊於黃海海麵之上的補給艦上補充完丹藥以後,再次回到安東。然後便開始了對安東對麵的高句麗防禦城牆,進行不間斷的攻擊。二百艘戰艦被分成了四組,分別對安東左右兩側各五十裏的江對岸,進行了長達兩天的狂轟濫炸。直至江對岸近一百裏寬的城牆徹底的被炸成為廢墟,這才開始安排士卒渡江。
與此同時,停泊於黃海之上的一百艘禺京戰艦,也對高句麗臨近黃海的一側,進行了長時間、大飽和度的炮轟。從高句麗上一代君王開始,模仿長城式樣曆經二十餘年,耗費了無數金錢和勞力,辛辛苦苦建造起來的,長達近千裏的防禦性城牆,隻用了兩天的時間,就被李恪率領的艦隊,在不損傷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在西、北兩個方向撕開了兩條超過三百裏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