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革命珍典
紅色印記
作者:中共滁州市委黨史研究室
崢嶸歲月
滁州位於安徽東部,簡稱皖東,是革命老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滁州是馬克思主義在安徽傳播較早的地區之一。1926年2月,中共鳳城臨時小組成立,這是滁州地區建立最早的黨組織。1931年8月,中共定遠縣委組織領導了聲勢浩大的吳圩農民暴動,成為滁州人民用革命的手段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一次勇敢嚐試。
抗日戰爭時期,滁州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建了淮南抗日根據地(1942年2月前稱皖東抗日根據地)。淮南抗日根據地是全國19塊抗日根據地之一,也是華中地區第一塊大麵積根據地,是新四軍發展華中的前進基地和戰略依托。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張雲逸、鄧子恢、徐海東、羅炳輝、譚震林等曾在這裏戰鬥和生活。
八年抗戰中,滁州軍民出色地完成了鞏固發展抗日根據地和保衛華中政治、軍事機關安全的雙重任務,為奪取全國抗戰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滁州人民在“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口號的鼓舞下,積極支援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譜寫了一曲曲人民戰爭的勝利凱歌。到1949年1月,滁州迎來了全境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全市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及其他各項新民主主義改革和建設。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滁州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撥亂反正”,敢為天下先。滁州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鳳陽縣小崗村實行農業大包幹,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進入新世紀,滁州在全國率先推行農村稅費改革和糧食補貼方式改革,催生了免征農業稅這一千古變革。2005年,滁州市率先在全國免征農業稅。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滁州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始終堅持以解放思想為先導,抓住機遇不放鬆,加快發展不動搖,全市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社會事業全麵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使滁州進入了有史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
汪道涵:兩岸關係的卓越開拓者
汪道涵(1915—2005),原名汪導淮,嘉山縣(今明光市)人。1932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學習。193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遭國民黨軍警逮捕,3個月後經家人保釋出獄並回家鄉繼續從事革命工作。
七七事變後,汪道涵投奔延安。1938年1月,他到新四軍工作,任新四軍第四支隊戰地服務團副團長、團長。參與皖東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工作。1940年3月始先後任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中共嘉山縣委書記兼縣長。1942年1月任淮南行署(津浦路東)副主任。1943年2月,任淮南行署副主任兼津浦路東專員。解放戰爭時期,先後擔任蘇皖邊區政府財政廳副廳長、建設廳副廳長,華中軍區、山東軍區軍工部長兼政委,膠東行署代主任。
全國解放後,汪道涵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工業部部長。1952年後任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副主任。1980年後,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長。1985年12月,擔任上海市台灣研究會名譽會長。1991年12月16日,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1992年,任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參與對台工作的重大決策與部署。
汪道涵晚年擔任海協會長,譜寫了他一生中最為華彩的篇章。1992年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在香港會談後形成了“九二共識”。1993年4月,汪道涵與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首次“汪辜會談”,簽署《汪辜會談共同協議》等四項協議。
為擴大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爭取台灣同胞對一個中國原則的理解,汪道涵提出“86字箴言”:世界上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目前尚未統一。雙方應共同努力,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平等協商,共議統一。一個國家的主權和領土是不可分割的,台灣的政治地位應該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進行討論。“86字箴言”在台灣島內外引起廣泛和積極反應。
汪道涵在處理兩岸事務時,堅持“以民心為依托,視同胞為至親”。他關心島內民意變化,從戰略高度把握問題,從細小角度處理問題。他所推崇並身體力行的中華文化智慧和精神,為處理兩岸關係構建了一個重要的斡旋之地和折衝平台。
周家崗反“掃蕩”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