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還要通過對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過程與方法以及某些能力進行非學業評價,落實培養目標。各學科課程標準都強調了培養目標的三個維度,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學習過程與方法。
第一,非學業評價與學科教育目標和日常教學活動緊密結合。如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就可以觀察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積極參加討論,是否願意幫助他人.是否認真傾聽他人的發言,是否有合作精神等,這樣才能將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落到實處。
第二,在非學業評價中。要處理好評價內容的模糊度和精確性之間的關係。如對學習態度進行評價,可以分解為上課認真聽講、認真完成作業、及時糾正錯誤等,注意關鍵指標的全麵性和有效性。
第三,在非學業評價的呈現方式上,一般要避免給學生一個等級甚至是分數,而是提倡質性描述。
2.實行學業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實行學業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首先,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能促進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自我發展能力。其次,學生對他人評價的過程也是學習和交流的過程,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最後,多主體評價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為學生提供有關自己學習、發展狀況的信息,有助於學生更全麵地認識自我。
一是注意多主體評價的時效性。一般來說,多主體評價的目的是能夠獲得更多的信息。力求從各方麵反映學生學習及發展的真實水平。或者使評價的各個主體都能從評價中受益。如學生間相互評價促進學習和交流;家長評價使得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有更多的了解,教師也能從家長那裏得到更多有關學生學習的信息。
二是多主體評價必須有明確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對不同的評價主體來說,其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往往是不同的。如家長對學生進行評價,主要是評價學生在家中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生之間互評,要引導學生關注他人的長處和優點,進而改進自己的學習。
三是在多主體評價時。特別是學生互評中要淡化等級和分數。淡化學生之間的相互比較,強調關注同學的優點和長處.強調自我反思。以免造成同學之間互不服氣。隻關注對方的缺點和不足,使評價變成互相“挑錯”和“職責”。
老師要通過對學生學業評價的每個環節及整個過程的關注和引導,不斷促進學生發展。學業評價的過程性具體體現在收集學生學習狀況的數據和資料,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其發展狀況進行描述和判斷,給予學生及時反饋並提出具體改進建議。總之,隻有做好合理公正的評價,才能使我們的評價平台更能發揮行之有效的作用。才能使我們的孩子們健康、陽光的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