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1~11月收治的腫瘤樣病變患者35例,其中A組(肝癌組)15例,B組(正常組)12例,C組(肝血管瘤組)10例和D組(肝轉移瘤組)8例進行肝髒多層螺旋CT 灌注掃描。腫瘤的大小均為5~10 cm。其中肝血管瘤組:男6例,女4 例,平均年齡35歲;肝癌組: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齡65歲;肝轉移瘤組8例,以胃腸道轉移瘤為主,男7例,女1例,平均年齡72歲。
1.2 方法
應用 GE 公司Hispeed16層螺旋CT 進行肝髒灌注掃描,首先平掃確定肝髒病變部位和範圍,以最大直徑為中心,進行多同層動態灌注掃描,管電流120 mA,管電壓100 kV。經肘靜脈團注法注入50 mL對比劑(碘海醇300 mgI/mL),注射流率3.8 mL/s,延遲8 s曝光,曝光時間50 s,得到4層5 mm 圖像共180層,然後重建成1.25 mm圖像。將圖像傳至ADW 4. 3工作站。
1.3 圖像後處理
利用工作站的Perfusion 3軟件將所得重建圖像進行灌注分析。確定閾值-100~200 HU,確定腹主動脈為輸入動脈,下腔靜脈為輸出靜脈。選定感興趣區域(ROI),通過軟件獲得BF、BV、MTT、PS 和HAF的灌注參數及灌注圖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采用ANOVA方差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方法。P
2 結果
2.1肝癌組、肝血管瘤組、肝轉移瘤組與正常肝組織的灌注值
2.2 肝癌組、肝血管瘤組、肝轉移瘤組與正常肝組織的灌注值兩兩比較
經統計學分析,肝癌組、肝血管瘤組、肝轉移瘤組BF、HAF明顯高於正常肝組織(P
0.05)。肝血管瘤組與其他三組之間的BV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他三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血管瘤可以通過BV值升高與其他三組進行鑒別,但肝癌組與肝轉移瘤組之間灌注鑒別有一定困難,需要結合其他檢查進行鑒別。 3討論 CT灌注掃描的造影劑與同位素追蹤劑在體內的代謝相似[1],可以在感興趣區域內觀察其分布情況及腫瘤的微循環血流變化特點。通過軟件計算出感興趣區域的BF、BV、MTT、PS和HAF及不同色階賦值的灌注圖像,獲得感興趣區域的血流灌注特點及微循環特性。 目前國內外不少學者利用肝髒灌注成像對肝髒不少疾病進行了研究,比如肝硬化不同肝葉灌注成像的研究[2]、原發性肝癌CT灌注成像與微血管密度關係的研究[3]和灌注成像對肝細胞癌經動脈導管化療栓塞的療效觀察[4-6]等方麵進行研究。本文主要根據肝髒常見疾病(原發性肝癌、肝轉移瘤及肝血管瘤)的CT灌注特征進行診斷及鑒別診斷。 腫瘤的良惡性及惡性程度與腫瘤新生血管及腫瘤內微血管密度增高有關[7-9],不少研究表明[10,11],CT灌注成像雖然在影像上不能直接看到微血管,但根據組織器官的灌注參數和灌注圖像方麵的變化,反映出活體內腫瘤新生血管的微循環改變以及評價組織的代謝功能和生理情況,對治療療效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由於肝癌和肝轉移瘤均以肝動脈供血為主,所以肝癌組及肝轉移瘤組的HAF增高。本研究中肝癌、肝轉移瘤和海綿狀血管瘤的HAF均高於正常肝組織,肝癌組的HAF為0.64左右,肝轉移瘤組的HAF為0.58,肝血管瘤組的HAF為0.70左右,明顯高於正常肝組織的0.01(P 本研究利用灌注參數和函數圖分析發現,肝癌、肝轉移瘤及海綿狀血管瘤其BF高於正常肝組織,並且肝惡性腫瘤BF較正常肝組織明顯增加,MTT卻明顯縮短,說明腫瘤新生血管生成是導致血流灌注增加的主要原因,MTT 縮短則可能與瘤體內動靜脈門靜脈短路有關。BV是局域性的血流量,是指存在於一定量組織血管結構內的血容量受血管大小如毛細血管開放數量的影響,在本研究中肝血管瘤組的BV高於其他三組(P 總之,多層螺旋CT 肝髒灌注成像可定量評價正常肝組織、 肝癌、肝轉移瘤和肝海綿狀血管瘤的血流狀態、毛細血管通透性和肝動脈供血比例,BF、MTT、HAF在正常肝組織、肝癌、肝轉移瘤和肝海綿狀血管瘤差異有統計學意義,BV升高對肝血管瘤的診斷具有顯著意義,並且與其他三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肝癌與轉移瘤的鑒別診斷仍需結合其他臨床和影像學資料。 [參考文獻] [1] Wu D,Tan M,Zhou M,et al. Liver computed tomographic perfusion in the assessment of microvascular invasion in patients with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Invest Radiol,2014,10(20):225-227. [2] 於偉利,羅健,張曉娜,等. 多層螺旋CT對肝硬化不同肝葉灌注成像的研究[J]. 現代醫用影像學,2008,17(6):300-302. [3] 楊建偉,胡鴻濤,黎海亮,等. 原發性肝癌CT灌注成像與微血管密度關係的研究[J]. 醫藥論壇雜誌,2011,11(32):6-8. [4] 陳廣,馬大慶,賀文,等. CT 灌注成像對肝細胞癌經動脈導管化療栓塞的療效觀察[J]. 山西醫藥雜誌,2010,6(39):487-490. [5] 夏燕娜,郭華,譚紅娜,等. 320排動態容積CT低劑量全肝灌注成像評價氬氦刀治療肝細胞肝癌20例近期療效[J]. 介入放射學,2014,3(21):232-234. [6] 邱國欽,許麗貞,陳玉強,等. CT灌注成像評價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術治療原發性肝癌的療效[J]. 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3,12(10):717-721. [7] Dugdale PE,Miles KA,Bunce I,et al. CT measurement of perfusion and permeability within lymphoma masses and its ability to assess grade,activity,and chemotherapeutic response[J]. Comput Assist Tomogr,1999,23(4):540-547. [8] Gunnar B,Bahner M,Hoffmann U. Regional blood flow,capillary permeability and compartmental volume:Measurement with dynamic CT-initial experience[J]. Radiology,1999,210(1):269-276. [9] Xu P,Zeng M,Liu K,et al. Microvascular invasion in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Is it predictable with preoperative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J].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2014,29(2):330-336. [10] Miles KA,Griffiths MR.Perfusion CT:A worthwhile enhancement [J]. Br J Radiol,2003,76(904):220-231. [11] 鄭文恒,徐克,李鬆柏. 應用全肝CT灌注技術評價原發性肝癌血流灌注特點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 現代腫瘤醫學,2014,5(22):1109-1113. [12] Lim JH,Choi D,Kim SH,et al. Detection of hepatocelluar carcinoma:Value of adding delayed phase imaging to dual phase helical CT[J]. AJR,2002,179(1):67-69. [13] 高光. CT灌注成像在肝癌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 中國醫學前沿雜誌(電子版),2014,9(6):97-99. [14] 黃大慶,曾波,牟忠亮. 多層螺旋CT灌注成像下肝癌結節血流動力學的改變[J]. 實用癌症雜誌,2014,10(29):1304-1307. (收稿日期:201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