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上的先難後易就是在南方,先啃掉南唐,隻要南唐一滅,基本上南方就算是平定了,這就是王樸的局部先難後易,而他的《開邊策》裏麵提到的先易後難,則是對於契丹來說的,對於消滅契丹來說,消滅南唐自然算是一個比較簡單的事情。
現代對於這些先易後難和先難後易都有較大的爭論,但是這並不是重點,不管咋說,這總歸就是一個建議性質的統一策略,但是還不是真正的統一方針。
另外在王樸的策略裏麵,他還講到了一個東西,那就是以勢壓人,有時候征服對手並不一定要真刀真槍的打上一仗,善於造勢,善於利用勢,這就是兵法的也是軍事藝術的一種境界。
在當時周朝滅掉南唐這就是造勢,而趁著滅掉南唐的威風和銳氣,隨後繼續進攻其他的小藩鎮,這就是用勢。
王樸在策論中曾經清晰地表示,隻要滅掉了南唐,那麼天下南方一定會聞風而降,唯一可能稍作抵抗的就是蜀國,但是此時周朝對於蜀國已經完成了合圍,蜀國要是投降還好,要是不投降,那就直接打到投降為止。
當時李嗣源滅掉前蜀走的是蜀國的北麵,現在要是周朝拿下了南唐,一方麵能夠從水路進入,另外一方麵從蜀國的東麵也能從陸路進入蜀國,此時那就是三麵圍攻,而此時後蜀的情況和前蜀基本上差不多,皇帝也就是整天跑著玩,要麼找美女要麼寫詩賦詞,反正就是不幹正事,要不是後蜀有幾個良臣,估計後蜀早就完蛋了,也輪不到柴榮再發兵進攻了。
所以當時的情況,後蜀恐怕連周朝的一方麵大軍都阻擋不住,更不用說三路夾擊了,所以最終蜀國也不能成為阻礙,但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南唐被拿下了的基礎上的。
王樸的《開邊策》裏麵也詳細的說了怎麼打南唐,主要就是重在擾敵,等待時機一擊必中,一舉擊潰南唐防禦體係,然後進入南唐,直撲南唐國都金陵。
對於王樸的這個軍事建議,我覺得還是不錯的,頗有紅軍當年遊擊戰的精髓,但是王樸還做到了遊擊戰場和正麵戰場相結合。
他用小量軍隊達到調動南唐軍隊的目的,把一股股小部隊裝成大部隊對南唐淮河防線進行騷擾,主要就是今天到城下罵幾句,然後明天到城下往上射幾箭,等到南唐方麵氣的火冒三丈,火急火燎的要和周軍決戰的時候,卻找不到人影了。
但是此時不是周軍主力上場的時候,而是周軍方麵的情報人員出馬了,他們仔細探查南唐方麵的軍事調動,將南唐方麵的虛實基本上摸個差不多。
古時候打仗,軍隊的調動,那絕對是五星級的機密,不能泄露的,打仗這事,兵法上靠的就是虛虛實實,搞不清楚這仗打得才有意思,而此時主帥的分析判斷能力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所以打仗有一個聰明英明的主帥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按照王樸在策論裏麵說的,隻要是摸清了南唐的虛實,那就能夠派出周軍主力一戰而勝,隨後打破南唐的防禦體係,前期主要就是淮河防禦體係,當時周朝和南唐的分界線就是淮河。
淮河也是一個很神奇的河流,天然的南北分界線,也是曆代南北政權的分界線,沒有誰規定,自然而然的,天然的他就成了分界線。曆來金兵還有契丹和中原政權南北對峙的時候,都是從淮河一帶和南方隔開。
我覺得當時柴榮之所以對於王樸的策論很推崇,主要的一點,就是王樸務實了,而且還做了很詳細的規劃和準備,而且還是一個積極支持柴榮進行統一戰爭的堅定分子,但是因為我們不能見到同時被柴榮選出來了其他三篇策論,也不能做一個對比,所以當時柴榮到底是什麼心思,這將永遠是一個不解之謎了。
王樸的這個策論得到了柴榮的嘉獎,但是後來柴榮在進行統一戰爭的時候。他並沒有完全按照王樸製定的這個策略來,甚至在和南唐交戰的時候也沒用王樸在策論中提到的那些方法,而是選擇了突破一點,以點破麵的策略,將柴榮一直以來的速戰速決,時髦點咱稱為閃電戰發揮到了極致。
這上麵主要就是王樸的《開邊策》,這個爭議並不太多,爭議最多的還是對於柴榮真正實施統一的方針到底是先南後北?還是先北後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