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允哈哈大笑,道:“微之,你別想自己悠哉山林,卻看我在宦海中苦苦掙紮。實話告訴你,若是這次我能升做郡守,就舉你的孝廉,日後你我同朝為官,相互扶持,千年以後也是一段佳話!”
徐佑當他笑,道:“我戴罪之身,別你做了郡守,就是做了揚州的刺史,向朝廷舉薦我為孝廉,也是妄想!”
楚國隨漢魏舊製,丹陽、吳郡、會稽、吳興四郡,每一年可以舉薦兩人為孝廉,其餘各郡一年可以舉薦一人。每一個州可以每年舉薦一人為秀才。凡州秀才、郡孝廉,都得經過赤烏殿的策試,子親臨,王公大臣陪同,秀才必須答對五道策問題才能過關,孝廉答對一道題就可以了,然後量優取用,由吏部敘才銓選。
“主上明詔下,赦了你的罪過,何來的戴罪之身?再者,你雖然被貶為齊民,靠九品訪人來入仕肯定是不行了,但是察舉秀才孝廉並不涉及門第,不管士族還是寒門,隻要德才兼備,皆可由州郡舉薦,以微之的才學,將來入了赤烏殿,五道策題全評為上上,還不是易如反掌?”
察舉秀才孝廉的製度起源於西漢,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並得到采納,之後延續了數百年,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依然是最重要的選官製度之一。不僅南方的漢人王朝實行,就是北方的胡人也效仿建立了屬於他們的察舉製度,影響深遠,意義非常。
徐佑這才發現顧允是認真的,忙道:“千萬別為我費心,經過家族之變,我早已心如止水,斷了入誓念頭。飛卿若是當我是朋友,這件事此後再也休提!”開什麼玩笑,太子當國,沈氏權重,他現在去做勞什子的孝廉,羊入虎口,莫非嫌死得不夠快嗎?
顧允也不是傻子,知道徐佑忌諱太子,道:“微之放心,上有聖子在朝,下有我吳郡四姓,足可保你無虞。”
徐佑不想繼續這個話題,道:“吳郡四姓,恐怕也沒有以前那樣同氣連枝,共進共退了吧?”
“咦,微之此話從何起?”
“從大德寺開建起,那日眾人觀禮,聽竺法言蓮台法,吳郡四姓隻來了顧朱,陸張的人一個都沒有露麵……”
“哈哈,微之有所不知!”
顧允笑道:“我們顧氏和朱氏是鏟除杜靜之的主要助力,加上大德寺修在錢塘,我無論如何避不開。朱氏也是,胡長史親自發了邀請,擺明了要給竺法言壯壯聲勢,不來不校再者,如今佛門勢頭正盛,彼此交往一番,摸摸底細,看看對方的胃口有多大,也方便揚州士族下一步的應對。至於陸氏和張氏,他們正好置身事外,仍舊跟師道維持表麵上的交好,將來不管佛道兩門哪一派得了聖眷,吳郡四姓都可以互為援手,立於不敗之地。”
好手段!
兩麵下注,四姓分成兩派,各自為各自的奧援,百年門閥,果然名不虛傳。當然了,兩麵下注的做法,隻適合顧陸朱張這樣實力雄厚的望族,否則的話,秋後算賬,還不是一敗塗地?他們的實力做不了棋手,可也不會屈就去做一枚棋子,無論誰得勢,都得聯合、交好並且得到他們的支持才能睡得安心,坐的安穩。多少年了,帝王、權臣和教派,走馬燈似的輪轉,唯有這些世家屹立不倒,個中情由,想想就讓人神往不已。
這些話是四姓的機密,徐佑本不該聽,顧允也不該,可兩人一個的隨意,一個聽的自然,朋友相交,貴在知心,從這一刻起,徐顧兩人,才真正算得上知心好友!
“對了,飛卿此次拔擢,要去哪裏?是吳郡,還是會稽郡?”
“家中仍在議,不過吳郡的可能性大一些。畢竟會稽有孔賀虞魏,我去了那邊,恐被人掣肘,難以有所作為。”
徐佑笑道:“若能選擇吳郡,當然再好不過。看你臉色,是不是仍有難處?”
“是!吳郡四姓在這裏根深蒂固,若是我再做了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