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無漏(2 / 3)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張紫華和陸會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充分演繹了楚國官場的潛規則和為人處世的技巧。

都明玉第一次發難,主要是針對竺法言的清名,與錢塘縣有關的不過是百工院的匠戶,張紫華知道陸會必定有應對的法子,所以故作惱怒,隻是惱給外人看的罷了。陸會心領神會,誠惶誠恐的樣子給足了張紫華官威,也博取了別饒同情心,兩人不用一句話,就聯手把這件事糊弄了過去,留著竺法言去和都明玉作正麵對抗。

第二次,也就是高惠的出現,牽扯到奸汙、傷害和三人命案,告的是枉法、包庇、官私勾結,已經不是兩句話糊弄一番可以交差的了。因此張紫華不露喜怒,以上位者的城府和姿態來問詢此案,自是要公事公辦,不再給陸會狡辯脫身的機會。

陸會深知這一點,同樣公事公辦,話語裏三分,藏三分,還留三分餘地,首要之務,必須把自己摘出來,洗幹淨,絕不能被和尚們拉到淤泥裏等死。他心中其實有點後悔,當初倉促接到報案,沒有仔細思索利弊,又被大德寺的人灌了幾勺子米湯,冒然打了高惠三十杖,將他逐出大德寺。本想著一個農戶家的娘,無權無勢,事後讓大德寺安排人去處理一下,恐嚇幾句,給點錢財也就打發了。畢竟牽扯到婦人名節,又是了親事的待嫁之女,高家人應該也不願意看著事情鬧大。不料那女子剛烈至此,還不等派人前往打點,竟不顧一切的上吊自殺,累及高父母也跟著氣絕身亡。

三條人命,確實不是事情,可要想壓,以大德寺和錢塘縣的勢力,完全可以壓得一點水花都不帶濺的。要不是高惠被師道的人暗中救走,隻等他傷重咽了氣,一家四口死絕了,又沒有什麼得力的親族,讓三河村的村司出麵掩埋,報個暴斃,此事就算徹底完結了。

可誰也沒想到,自白蛇案後,在錢塘幾乎消失的師道,原來一直在暗處盯著大德寺,隻等犯錯,好抓住佛門的把柄,給予反擊。

“陸縣令,你此案錯綜複雜,複雜在何處?”

“稟府君,高惠高蘭被奸汙,隻是他片麵之詞,並沒人證物證。”

顧允畢竟年輕,沒有張紫華的城府,再者他身為吳郡太守,錢塘縣是治下的屬縣,出了這樣大的案子,不能不問。剛問了陸會兩句,張紫華對他微微搖頭,用意很明顯,這件事不許他插手!

從都明玉借鏡丘造佛開始發難,所有明麵上的問詢和表態,都由張紫華一手包辦。本著對長輩和上司的敬重,沒有點到他的名字,顧允也不強出頭,可高惠所若是真的,此案實在慘絕人寰,他又不是鐵石心腸,相反還熱情多情,如何忍得住?

顧允還不肯放棄,正待話,張紫華的眼神驟然嚴厲起來,不怒而威,讓權顫。顧陸朱張,四姓一體,顧允是張紫華看著長大的,跟自家子侄沒什麼兩樣。這次能夠升遷吳郡太守,他在朝中也出了不的力,於公於私,都不允許前途正好的顧允陷入這個深不見底的汙水沼澤。

顧允不敢忤逆張紫華,又不願置身事外,下意識的望向徐佑,見他同樣搖了搖頭,阻止自己插手此事,心中一凜,邁前的腳步又退了回去。

要還有一個人能讓顧允毫無保留的言聽計從,那非徐佑莫屬。張紫華敏銳的察覺到這一點,看了徐佑一眼,沒有多什麼。

陸會的辯駁合情合理,倒讓一些人暗暗點頭稱是。刁民誣告,是常有的事,高惠所未必是真,何況背後站著師道,那就更加的不可信。

高惠目呲欲裂,要不是千葉按住了他,估計會衝上去抱住陸會死命的撕咬:“狗官,你受了那群禿驢多少錢財,挖空心思幫他們掩蓋罪行?我一家三口,全部死於非命,難道就不怕他們變成厲鬼,找你索命嗎?”

陸會輕蔑的一笑,道:“國家養士,養的是浩然正氣,我問心無愧,厲鬼安敢近身?諒你賤民,有什麼見識,不過受人擺布,想要借家人之死謀取好處,這等惡毒的心腸,就算真有厲鬼,也該找你索命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