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人生的責任就是兩個(1 / 2)

賀六渾現在的想法,就是把這個一直嘟囔著的家夥滅口。寒食散算什麼,錢算什麼,一旦火藥出現,整個曆史改寫。本來自己不多的常識能夠發揮出這樣的力量,就已經興奮不已了。盧景裕還在不停的說,沒有見識,不知道丹藥的重要性。

“有誰知道這些事情?”賀六渾問道。

“沒人知道,就我和盧景裕商量過。”崔蒿也有點緊張,賀六渾的眼神比較犀利。很少這樣看過。

“你們兩個記得,這裏的事情誰都不能說,明白了嗎?”賀六渾狠狠教代。兩個人頻頻點頭。

“再有,我派一隊人馬給你們,記得把硫磺礦和芒硝帶一些走。還是多給點人,多帶一點走,特別是芒硝。這個事情就交給盧景裕了,以後這一塊你負責。”賀六渾想想還是帶點東西走。

“你同意了?大哥”盧景裕驚喜萬分。

“我說的不是這一茬,反正你先收集材料。到以後我會和你商量。”賀六渾也不想解釋。有的時候,模糊一點反而是好事。能夠清晰明白的事情,永遠是最簡單的事情。

大軍繼續東行。

按照雅諾的說法,再有一天就到黃河邊。那裏曾經有座城市,不過現在已經荒無人煙。至於過了黃河怎麼樣,雅諾也不知道了。

現在大家心裏越來越踏實了,因為遠征即將結束。根據斥候的彙報,後方沒有任何動靜。看來破六韓拔陵沒有派人追擊,就算追擊也不敢進入沙漠。而且眼前的景色已經不再是戈壁荒漠,開始有了很大變化。視野開闊,地勢平坦,綠草如茵。有點回到塞外草原的感覺,看起來神清氣爽。

反而是兩位最高長官越來越低調,這時所有人的歡樂不一定是他們的歡樂了。賀六渾幾次去與段長將軍彙報,段長都是笑眯眯搖搖頭,說道你做主就可以了。

真到了遺址,賀六渾也震撼了。

這個城池很大啊!應該有懷朔城池四個那麼大,而且更宏偉。現保存的城牆殘高約5米,每麵長約2000米,周長約8000米,估計是戰國時期的城池規模。城內還有一座子城,可能是漢代修建的。東、西、北三麵牆體已圮廢。但從斷壁殘垣,仍可想象這座城當年雄踞塞上的英姿。

崔蒿對於城池很有興趣,帶人不斷在裏麵找東西。居然讓他翻出了很多東西,有釋迦牟尼銅鎏金佛造像,通高28.5厘米,底座背麵鏨刻有\"大代太和八歲次甲子十一月十二日……\"80多字銘文。還有 石佛造像碑,高11厘米、寬8厘米、厚3.5厘米。

讓崔蒿大為開心的是,在故城遺址西門外的一條田間灌渠出口處,發現堆積約30平方米的古代陶器殘片,從中揀到1件印有\"雲中\"字樣的陶罐低部,直徑6.3厘米。“雲中\"二字位於罐底左邊,通高2.3厘米,寬1.5厘米,為戮印陰文隸書,字跡清晰,渾厚古樸,字體結構嚴謹,遒勁有力。

“大哥,這裏就是傳說中的雲中城!我敢肯定。”崔蒿大聲嚷嚷,這個家夥就是心直口快,雖然滿腹經綸,城府不深啊。

“這個名字很好聽啊!是誰建造的?”說話的是昭君。隻要大軍紮營,昭君必然會跟在賀六渾的身邊。

“這應該是趙武靈王設置的雲中郡的郡治。《虞氏記》中說趙武侯先在黃河東岸上築城;剛築起部分城牆便崩塌了,於是改在黃河西麵另選新址;根據藍天白雲裏翱翔的天鵝指引,尋找到了合適築城的地方。說是趙武侯白天見有一群天鵝在雲中飛翔,整天都在同一個地方的上空來回盤旋,鳥群下方的地麵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輝。趙武侯看到這個景象後,認為是吉祥之兆,便決定在這裏築城,並命名為雲中城。“崔蒿開始賣弄。

“我覺得這裏是不錯。你看啊,雲中城所在地方,是這個平原的東部,靠近黃河。這裏水源豐富,地勢乎坦,水草豐美,宜農宜牧,是訓練騎兵和放牧戰馬的好地方。而且一個城市就可以控製住整個河段,絕對的好地方。” 司馬子如的說法總是離不開戰爭。

賀六渾也很感慨,這樣一個千古聞名的古城,終被曆史的潮水所淹沒,成為了瓦礫與廢墟。

“明明這裏很是富饒,適合居住生活。為什麼這裏會如此荒蕪?”昭君問道。

沒有人回答這個問題,因為誰都知道,誰都不想說。源頭就是導致華北地區人口在八年之內消失90%的五胡亂華。當時北方南遷的人超過了半數。留在北方的漢人紛紛建立塢堡以自保。匈奴、羯等族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千裏。

華北的六族(漢族、匈奴、鮮卑、羯、羌、氐)之間進行了長期混戰和廝殺,如冉閔發布“屠胡令”,漢族群起響應,幾乎將羯族殺絕,其他的胡人紛紛逃出中原,路上又因為糧食、牲畜、財產等不斷互相殘殺,死傷大半。

到五胡亂華的後期,除漢族和鮮卑族仍保持其勢力與明顯的民族認同外,匈奴、羯(匈奴中的白奴)、羌、氐戰敗後或被大量屠殺,或是逐漸被同化(漢化或鮮卑化),鮮卑族拓拔部最終獲取勝利,建立北魏之後逐漸統治華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