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沃斯》的現代主義性
文學語言學研究
作者:費曉璐
摘 要: 《沃斯》這部小說是澳大利亞著名作家帕特裏克·懷特最經典的著作之一,也是最能體現懷特現代主義寫作風格的小說。雖然以往有人研究過《沃斯》這部小說,但大都從哲學的觀點研究這部小說,沒有人用現代主義的觀點整體分析這部小說。本文從《沃斯》的主題思想和寫作手法上探究懷特的現代主義風格。意義在於以現代主義的觀點剖析《沃斯》這部小說的內在特色,分析懷特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進一步探討懷特的現代主義風格。
關鍵詞: 懷特 《沃斯》 現代主義
1973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澳大利亞作家帕特裏克·懷特,因為“他史詩般的和擅長於刻畫人物心理的敘事藝術,把一個新大陸介紹進了文學領域”。懷特無疑是澳大利亞人的驕傲,也是迄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澳大利亞作家。他對澳洲文壇的影響極其廣泛而深遠。他的突出成績就是打破了澳大利亞的文學鼻祖勞森著力描寫刻畫人與外部世界衝突的傳統文學形式而轉向了人的內心衝突,將筆觸伸向了現代人的內心深處。他的小說基本上以他的祖國——澳大利亞為背景,但又結合了現代主義的創作手法,因而他的作品無論是主題思想還是寫作方法,都滲透現代主義的色彩。《沃斯》是懷特的一部經典著作,是懷特最富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這部小說的主題思想和寫作手法,無不體現了寫作風格和特色。本文主要結合這部小說的主題思想和寫作特色論述懷特作品的基本特征,特別是其作品的現代主義特征。
沃斯是根據19世紀40年代幾支探險隊曾從澳洲的東南部向西北部出發,探索大陸奧秘所創造的。雖然懷特選擇了一個重大的曆史體裁,但並不是在寫曆史小說,他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是現代的一些社會現象和問題。這部小說洋溢著頑強不屈的精神,這正是當代人精神所缺少的。小說的主題思想就是普遍存在於懷特小說中的探索性。
首先,從主人公沃斯來看,身上集中體現了人性的弱點與衝突,他是一個具有悲劇色彩的英雄,他的失敗是人性內在衝突的必然結果。他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尼采式的“超人”,而是一個以積極的方式認識自我,敢於挑戰傳統的價值觀,試圖通過探險追尋人生的真諦的人。其實《沃斯》中的探險是作為苦難的曆程描述的,探險的真正目的不在於了解內陸的秘密,而是探索人們的心靈奧秘和人生的意義。懷特筆下的沃斯表現出的精神上的衝突,正體現了當代人心理的惶惑不安。
小說中的沃斯狂妄自負,相信“萬事依賴於自由意誌”[1],僅憑個人意誌出發到澳大利亞深處探險,妄圖憑借個人意誌征服世界,在大沙漠中自由地馳騁,實現超人的夢想,同時試圖駕馭探險隊,征服每個探險隊員的心靈。可是結果與他所期望的恰恰相反。隨著探險隊在沙漠腹地不斷遭受缺糧,疾病、惡劣氣候的襲擊,以及土著黑人的跟蹤偷襲,沃斯自以為不同於常人,然而無所不能的意誌與力量不僅沒有幫助他化解困難,脫離危險,反而處處使他做出了錯誤的決斷。例如:指揮失識,耽誤行程;強行過河,導致麵粉落水,加劇了糧荒;射殺自己的愛犬,向同伴證明自己的堅強。在探險隊裏,他一直一意孤行,不肯接納隊友的意見。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犧牲他人,甚至於自己。這種個人意誌的無限膨脹隻能讓整個探險隊陷入絕境,致使探險隊分崩離析,也使自己快速走向毀滅之路。從這點看來,沃斯是“尼采式的超人”[2],但又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尼采式的超人”[2],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個體。首先,從沃斯探險的目的來看,他放棄了在德國舒適的生活,來到澳大利亞的沙漠腹地探險,為了是磨煉自己的意誌,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探索。精神上的孤傲使他與傳統的現實世界格格不入,他也是鄙視現實世界的傳統價值觀和一切世俗的東西。就這樣沃斯與現實平庸的社會與人保持距離,因為他相信安逸的環境不能使人完成精神上的超越。相比之下,波恩納先生資助支持沃斯去沙漠探險的動機就不像沃斯那麼純粹,他試圖通過此舉贏得社會的威望和聲譽。在探險隊裏,嘉德務實而且實際管理能力強,他也是受到物質利益的驅動才來參加探險的。如果從物質和精神二元對立的角度來看,那麼沃斯是精神的象征,而波恩納與嘉德則代表著物質方麵。沃斯認為工業時代下的物質富足足以摧毀一個人的精神追求,從這一點來看,他的探索無疑是積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