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自由選擇的作業形式
我清楚地認識到:不論是何種作業形式,過量的作業或罰抄、罰寫隻會使學生不堪重負,挫傷其學習積極性,從而產生反感和厭學情緒,最終使課堂生態被破壞,教學環境被人為惡化。不同層次的學生被統一要求的大量作業所累:成績好的學生因覺得簡單無必要而厭做,成績差的學生因覺得太難、做不出而不做,教師卻因學生沒能按要求完成作業而不悅,良好的課堂氛圍就沒有了。教師應當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變強製性的布置作業為商量式的推薦作業,根據所授內容,在一定範圍內,指定一些分量或難度有所不同的題目由學生自由選做。
五、民主的評價方式
學生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老師的肯定。評價不是教學目的,而是教育學生積極向上的手段,評價結果應有利於學生自信心和自我評價能力的提高。教師不恰當的評價會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或抵觸情緒,不利於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因此,要使評價發揮應有的教育作用,引起學生的良好反響,就應注意如下幾點:
1.讓學生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接受評價。
教是為了學,學是為了學會,學會是為了會學。學生的準備過程實際就是學——學會——會學的過程。如:在檢查“複述課文”時,要給學生充足的準備時間,可事先讓他們把課文關鍵詞、句準備好;回答時,允許他們看這些“綱要信號”,這樣,學生就胸有成竹,良好的心理狀態更能使他們發揮出水平。
2.把評價權力交給學生,使其主宰自己。
例如:考核學生的“聽、說”能力時,教師作為主考官,學生接受考核和考試,轉變為學生自己充當評委給自己和同學評分,教師隻作為指導者和觀眾;在進行“聽寫、默寫”檢查或“寫作能力”考核時,可讓學生互相批改打分,教師在學生評價後,隨機抽查幾本,了解情況。
3.評價標準要多樣化、層次化。
傳統評價標準由教師製定,以教師的理解為主體,事實上,世界是多樣化的,學生的語言水平是參差不齊的。唯一標準不僅限製了學生的創造性,還是違背辯證法的。應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掌握情況評價自己或同伴的學習,體現出評價標準的多樣化、層次化,有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自我教育、自我評價。
總之,努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每一位教師應該努力的工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