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微課程在地理教學中對師生能力培養的推動
政史地教學與研究
作者:陳代雄
摘 要: 文章指出微課程製作和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研討如何取舍知識突破重難點,有助於教師利用微課鑽研教材進行課程開發與課題研究。探究將微課融入課堂教學,以微課為載體,有效引發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閱讀、思維、表達等邏輯思維能力。
關鍵詞: 微課程 課程開發 邏輯思維能力
筆者常年從事初二學生的地理畢業升學考試教學輔導工作。對不同層次學生需要因材施教。恰逢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提出基於課程資源、教師能力與學生認知規律,力推以知識點或能力為主題的模塊組織起來的相對獨立與完整的小規模課程——地理微課程課例評比,從而認識了解微課程的概念。
一
微課程是一塊推動課堂改革的試金石。微課的製作,有利於促進教師挖掘學生常見的易錯問題;分析如何深入淺出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利於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曾經利用遊戲體驗的方式進行《等高線》教學,引導學生利用沙堆,用白紗線演示等高線的形成,最後學生截取不同等高線繪製成圖。但準備過程繁瑣,活動過程需要教師強有力的監督,不然無法突出教學效果。而利用微課攝製《等高線》的活動過程,將一節課的活動時間壓縮成5分鍾的視頻,導入課堂,在實驗基礎上,強化形象思維,有助於學生推理判斷不同的地形部位的等高線變化,從而解決等高線地形圖不會辨讀的問題。對教師而言,微課有助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一方麵,微課的製作需要教師鑽研教材,精讀文本,發現問題,考慮如何突出重點地將地理知識問題化。以疑激趣,以問題為載體,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地理事物的因果關聯,最後嚐試表達,闡述如何解決地理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邏輯思維能力。哪些課程可以實現微課程化,即便無法在課堂上使用,也可以結合QQ群、微信群,分享微課視頻,引導學生使用,分享反思,及時修改不足。
另一方麵,教師通過將課堂問題微課程化,是為自己的教學反思找出路,找解決辦法,改進教學行為,促進自己的專業化成長。如部分學生對地球運動中的公轉示意圖的使用出現理解偏差等。教師可以先確定一個微課題,引導學生讀圖,提出妙招小策略,看是否能真正解決問題。微課程研究類似與課題研究,在“課題—設計—行動—反思”的過程中開展研究,然後確定哪些課程適合微課化。如麵對知識化的內容時,諸如中國政區和中國地形,如果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識記知識,隻是強化了形象思維,不屬於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更不可能是抽象概括,那麼如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呢?
在畢業升學考試衝刺階段,將《中國的地形》和《中國的氣候》兩個微課放置於百度雲盤,讓有需要的學生點擊觀看。有幾個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參與其中,通過自主學習觀看微課,對於中國的地形和氣候的特點有了一定認識。筆者在講解視頻知識時,主要是運用中國地形圖對我國的地形和地勢的主要特征加以分析,引導學生把複雜的地形區等地理事象的個別要素加以識記;利用“假如中國地勢不是西高東低而是東高西低對水汽和水能有何影響”等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更強化西高東低的地勢特征,從而避免學生常常忽略地勢特征,或混淆與地形特征的關聯和區分。在講解《中國的氣候》時,通過三大火爐,避暑勝地的判斷推理,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分析中國的地形對三大火爐的影響,從而引導學生選擇夏季中國最佳避暑勝地——青藏高原的判斷;學生知道緯度對中國氣候的影響,但是夏季普遍高溫的特點,還要結合白晝長短的問題,加以推理;冬天南北溫差大,還與冬季風的影響有關。通過微課分析,進而引導學生綜合判斷中國氣候的季節差異。筆者覺得通過微課可以引導學生綜合,把地理事物或現象的個別要素、個別屬性或個別特點在頭腦裏結合為整體,從而鍛煉和強化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能力,進而強化其地理邏輯思維能力。